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最常见的一种,病理上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ordinary interstitial pneumonia,UIP),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国外报道发病率约为5/100000,国内尚无相关发病率报道。因IPF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复杂多样,故早期诊断困难,且误诊率和漏诊率均相对较高,一旦发现才开始治疗,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常用治疗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白三烯药物及抗纤维化药物等,国内外对于治疗药物的相关研究甚多,多数观点认为糖皮质激素能不同程度地使患者主观症状或客观指征改善。但是糖皮质激素治疗IPF在剂量、疗程和疗效等多方面,迄今尚无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予以充分论证。IPF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2~3年。 IPF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外较难治愈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不明,且易合并其他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差。Haddad和Callahan等最早报道了IPF合并肺肿瘤的病例,2011年IPF诊治指南指出,IPF易合并肺动脉高压、肺气肿、肺癌、肺栓寒、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IPF合并肺癌类型以鳞癌与腺癌多见,其发病率高于一般癌症发病率,且呈增长趋势,发现往往已为晚期,手术及化疗效果差,预后极差。 我国IPF合并肺癌发病率为12.2%~16.5%,如何对于IPF患者进行初步筛查,肿瘤标志物(TM)的检测逐渐受到重视,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19 fragment,CYFRA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ization enzyme,NSE)是常用判断肺癌的检测指标。不仅可以初步诊断肺癌,还可用于其分型。 目的:IPF患者合并肺癌后,往往发现时已出现肺内转移或全身转移,治疗效果差,生存期短,死亡率极高,为了及早发现肺癌合并症,本文探讨外周血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种标志物对IPF合并肺癌的初诊断及分型意义。 方法: 1.IPF组:连续选择结合临床症状和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首次确诊IPF患者33例,均无合并肿瘤等疾病,分别检测空腹血清CEA、CYFRA21-1、NSE的表达水平。 2.肿瘤组:连续选择38例结合影像学和电子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或胸腔镜活检病理结果确诊的肺癌患者,均无合并其他系统重大疾病,分别检测空腹血清CEA、CYFRA21-1、NSE的表达水平。 3、IPF合并肺癌组:连续选择30例结合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和电子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或胸腔镜活检病理结果确诊的IPF合并肺癌患者,均无合并其他系统重大疾病,分别检测空腹血清CEA、CYFRA21-1、NSE的表达水平。 4、对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评估血清CEA、CYFRA21-1、NSE在初步诊断IPF合并肺癌中的意义及分型意义。 结果: 1、三组之间比较,IPF组与肺癌组,IPF组与IPF合并肺癌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肺癌组与IPF合并肺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CEA、CYFRA21-1、NSE3种标志物各组间分别比较,其中各组中CEA均有显著差异(P<0.05),IPF组与肺癌组,IPF组与IPF合并肺癌组,CYFRA21-1、NSE均有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与IPF合并肺癌组比较,CYFRA21-1、NSE无显著差异(P>0.05)。 3、各组组内CEA、CYFRA21-1、NSE比较,其中IPF组内,NSE>CYFRA21-1>CEA;肺癌组内,NSE>CEA>CYFRA21-1;IPF合并肺癌组内,NSE>CEA>CYFRA21-1。 结论:血清CEA、CYFRA21-1、NSE联合检测对IPF合并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用于初步诊断,还可用于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