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随着自身的不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学业观、人生观。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他们对待学习的行为和态度,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对国家、对社会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厌学的现象,逃课、重修也成为习以为常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成为了“逃课族”、“隐形逃课族”。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研,深入剖析大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采用社会工作倡导的以人为本、尊重、信任的专业价值理念,尝试提出解决大学生厌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基于对X高校本科生厌学情况的调研,发现厌学这一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先前的研究,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对本科生厌学问题进行有益的尝试。调研结果表明,造成本科生厌学问题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个体层面来讲,对学习存在错误认知、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策略不当,是造成本科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本科生学业的因素。鉴于研究者研究能力与水平的有限,本研究主要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厌学的本科生进行介入,主要从认知改变、行为训练、技巧习得三方面展开。针对本科生存在的问题,从增权的视角开展了“大学怎么学,重学、乐学、擅学”学习管理小组的实践。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从认知行为理论出发,通过改变厌学学生的错误认知——改善厌学学生的不良行为——习得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技巧的介入过程,达成小组工作的目标。通过小组工作的实践,研究者发现不论从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还是工作人员的记录,以及研究者对小组成员行为的前后对比评估,都显示出参与小组活动的服务对象在认知上改变了对大学学习的错误意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行为上也一定程度地改善了逃课、厌学等不良行为习惯,提高了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技巧习得上,也学习到一些自主学习的策略,锻炼了在学习中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可见,小组工作在对本科生厌学问题的介入上有着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研究者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不足,在小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与欠缺,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策略。从整合的视角来看,单一的小组工作并不足以根治当前普遍存在的本科生的厌学问题,对本科生厌学问题的解决还亟需工作方法与工作资源的有效整合。需要从学校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出发,创造良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环境,这也是研究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