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嗯英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大气中的二嗯英能够通过大气迁移快速扩散,由排放源传输迁移到区域内各个单元,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并通过大气与水体、土壤和植物间交换进入人类食物链。因此对区域大气环境中二嗯英的污染现状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应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同位素内标稀释法(GC-HRMS)对广州市6个不同功能区环境空气样品中17种2,3,7,8氯代二嗯英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广州市各观测区域大气二嗯英毒性当量浓度范围为0.151pg I-TEQ/m3~2.23pg I-TEQ/m3,均值为0.418pg I-TEQ/m3。各观测区域空气中二嗯英含量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居民住宅区、商业区和本次研究的背景区二嗯英毒性当量浓度较低且含量水平相近,分别为0.305pg I-TEQ/m3、0.308pg I-TEQ/m3、0.294pg I-TEQ/m3。交通枢纽区、郊区和工业区二嗯英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0.342pg I-TEQ/m3、0.423pg I-TEQ/m3和0.838pg I-TEQ/m3。广州市不同功能区二嗯英毒性当量浓度呈现背景区<住宅区<商业区<交通枢纽区<郊区<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广州市大气环境中二嗯英的分布模式较为稳定,不同监测点环境大气中2,3,7,8-PCDD/Fs和总PCDD/Fs同系物分布规律具有一致性,2,3,7,8-PCDD/Fs中OCDD是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约占2,3,7,8-PCDD/Fs总浓度的23~50%,其次是OCDF(16%~36%)和HpCDFs(18~28%)。但对于总PCDD/Fs化合物情况有些不同,其最优势同系物依次是TCDF、OCDD、PeCDFs、HpCDFs。各区域的主要排放源和区域的功能相关,同时直接影响各区域的二嗯英同系物的分布特征。广州市大气环境中二嗯英气相中的PCDD/Fs浓度范围为0.262pg/m3~10.8pg/m3,背景区大气气相中的二噁英浓度最高,是其他各点的15倍以上,颗粒相中的PCDD/Fs浓度范围为7.91pg/m3~23.0pg/m3,6#颗粒相中的浓度最低。就单体的浓度贡献率而言,除背景区外,其他各点气相中贡献率最高的是2,3,7,8~TCDF,平均占气相中总PCDD/Fs浓度的22.3%;颗粒相中浓度最高的是1,2,3,4,6,7,8-HpCDF, OCDF和OCDD,三者对总浓度贡献之和大于75%。除了6#点气相和颗粒相二嗯英分布比较均衡外,其他各点的二噁英主要分布在颗粒相上,占总浓度的72.3%~94.3%。不同的PCDD/Fs单体挥发性不同,在气相和颗粒相上的分配形态也不相同,低氯代PCDD/Fs大多分布在气相上,高氯代PCDD/Fs主要分布在颗粒相上,而与PCDFs比较,PCDDs更趋向在颗粒相上分布,可能是由于PCDDs蒸汽压较低。广州市大气中二噁英的气固分配和北京、日本等其他城市或地区相似。广州市成人日呼吸暴露量为9.0×10-2pg I-TEQ/kg/day,儿童日呼吸暴露量为15.9×10-2pg I-TEQ/kg/day。工业区内居民呼吸暴露量最高,成人呼吸暴露量为18.0×10-2pg I-TEQ kg/day,儿童为31.8×10-2pg I-TEQ kg/day;背景区内的居民暴露量最低,成人日呼吸暴露量为6.30×10-2pg I-TEQ kg/day,儿童为11.2×10-2pg I-TEQ kg/day。源分析表明,广州市大气环境二噁英的排放源较为复杂,非单一的排放源。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周边环境也会影响该区域的二嗯英的污染水平。从总体上来说,广州市大气二噁英主要来源是焚烧源、交通源、工业排放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