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构建立体多样的现代信息传播体系。由此可见,媒介融合已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不是社会的真空,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只有紧抓其发展脉络、对其进行辨证分析,才能较为清晰地定位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负面作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应对之策,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的趋利避害,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能够获得充分保证。本论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以了解基本问题,并在总结、概括、对比多方观点的过程中,结合现实情况,形成、提出自己的见解、立场。经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存在正反两面的效用,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媒介融合促成的信息立体传播格局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即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第二,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全方位共享,使得大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社会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觉醒;第三,媒介融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第四,媒介融合使得“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更为高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媒介融合使得某些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更趋严重,引发其人际交往的异化之势;第二,媒介融合可能造成媒介话语权的滥用;第三,媒介融合使得舆论场域更趋多元和复杂,加大了舆论场域的管理难度;第四,媒介融合导致大学生思维的“去理性化”倾向更为明显。为了充分利用媒介融合的积极影响、规避其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必须通过坚守党性原则、坚守职业伦理、坚决依法治网以始终确保媒介融合的正确方向;第二,必须通过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以优化大学生的个人品质;第三,必须通过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话语体系以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