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污染从形式上可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种,随着我国点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点源污染已经基本得到初步控制。由降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在水体污染负荷中比重逐渐加大,相应的研究与控制工作日显重要,因此,本文以流溪河流域为例对此开展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内容:(1)对流域非点源污染估算常用方法进行研究整合出适合国内流域实际情况的通用方法,并探讨其特点和共性技术。研究发现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估算模型主要有不考虑污染物迁移过程的统计模型以及模拟污染物输出过程的机理模型两大类,其中机理模型对基础数据、技术手段等要求较高。根据资料情况和技术条件,将估算方法分为监测调查条件下估算、有限资料条件下估算和资料允许条件下预测等类型,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输出系数法及改进输出系数法、氮磷负荷模型法、PLOAD模型计算法、污染分割法、平均浓度法、水量水质相关关系法、降雨量差值法,机理模型模拟预测法等。在介绍各类技术方法的原理及特点基础上,探讨不同资料条件下的共性技术,为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提供重要依据。(2)利用HSPF水文水质模型对流溪河流域进行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运用GIS、BASINS软件建立了由DEM、土地利用、土壤以及流域2009年的降雨蒸发数据等数字化资料构成的HSPF模型数据库,通过HSPF对流域2009年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定量评价,计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物贡献率,总结流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时期土地利类型变化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溪河流域2009年非点源污染输出为总氮1696.8吨,总磷22.5吨。在六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草地和水域湿地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小,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贡献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