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进步带来制造行业的自动化进程加速,制造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增加;另外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客户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制造业企业为了迎合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逐渐放弃大规模生产,转而进行小规模个性化的生产。在此背景之下,传统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作业成本管理应运而生。作业成本法已经在国外的不少企业得到了实施,很多著名制造类公司通用汽车、惠普、西门子电子公司等纷纷加入到作业成本法的队伍中来。2012年财政部起草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征求意见稿)》,以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提高产品成本信息质量。本征求意见是我国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法尝试的推动力,也是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的契机。本文从作业成本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出发,继而对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业的应用进行了概括总结。国外作业成本管理的应用以美国和英国为主,呈现出“倒U"的变化趋势,一些典型公司的应用取得了不俗成效。国内应用稍晚于欧美,香港带头,内地紧接其后,第一阶段出现了自发的作业成本原理应用,具备其雏形的企业有6家,约占样本总量的3.17%,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一家明确提出作业成本的概念,只是公司在实际成本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与作业成本法比较类似。第二阶段有部分公司如许继电气、三德兴、西安农业机械等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2008年南京大学针对制造业运用作业成本管理的情况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反馈的有效问卷为133份,统计结果显示作业成本管理在制造类企业中的整体使用率不高。针对国内作业成本管理应用现状,本文从内生性和外生性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目前总使用率不高、推广还不够广泛的原因.内生性原因包括作业成本管理不适用所有企业,作业划分、动因选择存在主观性,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相对复杂等。外生性原因包括生产方式较为落后、核算系统尚未跟上、先进管理方式难落实处、人员素质尚未达标等。本文还总结作业成本管理试行企业的成功经验。成功经验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一是生产层面,需把握实情,创新中国特色作业成本管理;二是技术层面,需打通信息,开发适用系统;三是操作层面,需提前准备,循序推进,遵循重要性原则;四是人员层面,需高层推动,重视员工培训,关联绩效。借鉴国内企业推行作业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本文对R轴承制造公司进行作业成本管理应用分析,并用科学的设计流程为R轴承制造公司设计了一套作业成本法核算框架。R公司主要从事轴承制造,工序复杂、产品多样、受市场影响大、行业自动化程度高。必要性分析主要从市场需求变化、成本结构的变化以及管理需求的增加几个角度出发,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信息系统支持和管理层的支持角度出发。作业成本管理在R轴承公司的设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培训动员、第二步是基础信息采集、第三步根据基础信息制定核算框架。设计核算框架将R公司的全部业务归纳成12个作业大项,分为非生产作业和生产加工作业两大类,并以采购作业大项和生产加工作业中心为例,先定义作业项,继而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计算产品成本。在该作业成本管理框架试行期间,R公司利用其进行了一些具体应用,包括增强基础管理、完善产品成本结构、分解绩效考核指标、区分不增值作业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总结而言,该框架既遵从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又在其基础上增加独创性,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体现,极大丰富了我国作业成本法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