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文化事业建设工程,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农民文化需求与实际供给之间的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富有动力、又面临阻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党中央、国务院本着重服务、重质量、重发展的原则,先后推出一系列的政策及措施,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共服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列宁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丰富与借鉴,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为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理论基础的引导下,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与公共服务,形成了实践经验与思想成果,为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与必然性。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社会发生了新变化,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与新挑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党关于文化建设及公共服务的方针发生了变化,在文化建设方面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又破又立,党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也经历了萌芽、起步、形成、成熟等四个阶段。在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当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基础工程、育人工程和民心工程,由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人民群众等建设主体向农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通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提供物质支持、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提供可靠政策支持等举措,保障农民享有均等的、现代性的、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延续完善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需要科学的假设与严密的构想,首先应该明晰中国特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想的战略地位,进而从实际出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与路径,以期待加强公农村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