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狭义的“失语”在医学领域是指:由于神经中枢病损导致抽象信号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领悟能力的临床症候群,本文在广义意义上将“失语”理解为:无法通过说话正常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失去正常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的现象,并从四个不同视角对文艺作品世界的“失语”现象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梳理与分类——作为“主人公特征”的“失语”,作为“情节转折”的“失语”,作为“风格”的“失语”以及作为“修辞”的“失语”。在从各个视角分别进行论述时,本文又通过整体上采用“文本分析”加“含义追寻”的结构框架,结合西方交流、交际学里“言说、交流无处不在”的观点,将“失语”从根本上视为一种“信息”的传递——非常态的信息传递,并尝试性地对各类“失语”背后的信息进行了粗浅的追寻与挖掘。这些信息中有关于情感的,有关于思维模式的,有关于人生观、直接针对于现实的态度的,也有关于文化的。
本文认为,对于“失语”的充分关注不但有利于我们对于一类文学艺术作品的宏观理解把握,而且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他人,又因为我们始终将“失语”现象依然视为信息的传递,一种非常态“语言”,所以本文还希望通过对“失语”的关注与分析,唤起大家对诸如“失语”以及当年弗洛伊德研究过的“口误”这一类“变态语言”、非常态语言交流的关注与研究,最终建立一门“变态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