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越来越开放的大学校园不断受到各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再加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不得不利用各种途径参与到就业的竞争之中。于是,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的现象也浮之水面,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研究大学生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的现象,有利于在还原这一现象的同时并对其客观评价,改变完全支持和完全否定的既有定论,为大学生正确就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之前关于“灰色技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各类报道之中,更缺乏从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对其全面研究。具体来讲,大学生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的现象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整体来看,大学生对“灰色技能”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偏高,从大学生内部的性别、学科及家庭背景来看对“灰色技能”的了解度无明显差异,只是在具体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城乡背景上的差异;二是这一现象在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过程中数量不多,即是利用度不高,但却清晰地显示着它的客观存在;三是大学生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的现象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四是大学生对于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现象的态度存在褒贬两个极端。对于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这一客观现象,我们并不一定要存在完全褒贬的偏激态度,大学生“灰色技能”就业的现象本身也并不应该完全否定,但是当大学生一味地迎合某些不良社会风气而放松专业学习,专注于“灰色技能”的修习并完全依靠其就业的时候,就极有必要对大学生利用“灰色技能”就业开展以教育为主导、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的引导和教育。教育方面,要积极开设处世哲学课程和职前教育课程,尤其是职前实践课程,同时努力净化校园环境,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社会方面,规范用人单位招聘,杜绝大学生利用“灰色技能”就业的空间,同时要依靠政府整治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方面要积极教育引导,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