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意定监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定监护制度是指被监护人在有意思能力时提前为自己选定监护人,将人身照顾、财产管理等事务以书面形式委托给监护人,在其丧失或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后,由监护人按照被监护人的意愿处理监护事项,根据双方约定履行监护职责的民事法律制度,其以尊重自我决定权、维持生活正常化理念为精神内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且传统的民事监护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正式确立。该制度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立法过程,在具有进步意义的同时却面临司法适用率低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传统思想束缚了意定监护的适用空间,“养儿防老”观念仍占主流,另一方面在于该制度为新型制度,不为公众知晓,且制度本身不健全,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其现实困境表现为意定监护合同实体性及程序性要件不明、意定监护监督机制缺位、意定监护权利救济方式不明确,使得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我国意定监护制度存在缺陷,在具备理论支撑与域外经验的前提下,对健全与完善该制度做出构想。民事合同理论为意定监护的设立提供了基础,作为意定监护重要组成部分的监护合同,是监护权行使的主要依据。监督理论为意定监护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以多种监督形式防止权力滥用。权利救济理论为意定监护权益侵害提供了补救路径,实现损害与救济的有效衔接。不管是美国的DPA制度、英国的EPA制度,还是德国的防老授权制度、日本的任意监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步完善的更加成熟的制度体系,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基于理论基础与域外经验,为我国意定监护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提供了方向。从监护合同来看,明确合同主体资格认定及权利义务、增设意定监护多层次监护保护措施、确定意定监护合同的成立与生效要件、健全意定监护合同公证与登记规定。从监护监督来看,形成公力监督与私力监督相配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从权利救济来看,实现被监护人与监护人的全面救济。通过健全与完善我国意定监护制度,旨在使该制度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其他文献
死刑无疑是当今法律案件中最受瞩目的刑罚,不论是二十多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或是当下火热的江歌案、保姆纵火案,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是被告人到底会不会被执行死刑,而结果终产生
皮肤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实性肿瘤占大多数。目前,传统的超声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皮肤实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可提供形态学及血流灌注等方面的信息。但
我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就曾经提到过,“创新固然重要,但有用的创新更重要”。在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里,人人都在谈创新。但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创新?什么才是真正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有用的创新?一个人,一个企业该如何获得持续创新的动力,该如何增强自己在创新,特别是有价值创新方面的综合实力呢?  什么是最好的创新?  很多人仅把创新理解为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其实,创新有很多种。创新可以是一个新颖而有效
美国政府对通用破产案中的态度。以及近期制定的新能源政策,显示实体经济的调整已非空谈。最可能的调整方向便是:借助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新经济形态转型。这意味着,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低碳金融将陆续浮出水面。    实体经济转向“低碳经济”    虚拟经济的软约束与气候变化的硬约束,都对实体经济的变革与转型提出迫切要求,变革与转型的要求是:新经济增长既能为业已庞大的虚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复杂度和系统性上升,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单一领域技术研发出的产品与顾客日益多样化需求不匹配,企业现有优势也会因为单一一成不变的技术逐渐流失,企业想要一枝独秀,从众多同类企业中成为领跑佼佼者就会难上加难。因此,出于产品创新和提高企业效益的目的,在加大对企业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的基础上,企业会在多个不同技术范围内进行技术研发活动,期望能够规避创新带来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