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老年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病人的心脏各房室腔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及血清BNP(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水平的特点。资料与方法1.实验分组实验分为心衰组(I组)和无心衰组(II组),其中心衰组中有部分病人曾行血清BNP检测,另作为一组实验组(III组)。心衰组:在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泰安市某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病人中,选取心功能NYHA(New York HeartAssociation)II-IV级病人为实验组,记为组I心衰组,共137例病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57人;最高年龄为96岁,最低年龄为49岁,平均年龄为74.5±9.0岁。临床症状有:活动后憋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身体低垂部位水肿;乏力、纳差、腹部撑胀感;尿量减少等。基础疾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 HBP)、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等。排除疾病: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Disease ACHD)、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hypertrophic DCM),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心衰组:在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泰安市某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病人中,选取心功能I级病人为对照组,记为组II无心衰组,共122例病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64人。最高年龄为94岁,最低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72.9±11.4岁。无心功能不全症状。排除疾病同心衰组,基础疾病与心衰组基础疾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心衰组137例病人中,有58例曾行血清BNP检测,此作为另外一组实验组III。病人总数58人,其中男性32人,女性26人,最高年龄为92岁,最低年龄为48岁,平均年龄为73.6±10.0岁。2.实验步骤2.1入院后对所有病人进行病情评估,测量血压(Blood Pressure BP)、心率b.p.m,并进行常规检查,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脂糖等,统计诊断;2.2所有病人均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主动脉AO、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厚度IVSD、主动脉根部AAO、右心室RV、左室内径LVD、左房LA、右房RA、左室后壁舒张期厚度LVPWD、肺动脉PA、左肺动脉LPA、右肺动脉RPA、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压等指标;2.3III组病人行血清BNP检测。3.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3.1有心衰组不同年龄段心脏彩超指标比较采用F检验,P值≤0.05有意义;3.2无心衰组不同年龄段心脏彩超指标比较采用F检验,P值≤0.05有意义;3.3两组合并(60岁以上人群)不同分组心脏彩超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P值≤0.05有意义;3.4心衰组病人不同年龄段血清BNP水平比较采用F检验,P值≤0.05有意义。3.5心衰组病人不同性别血清BNP水平相比较采用t检验,P值≤0.05有意义。3.6心衰组病人的血清BNP水平与心率、血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性的判断标准:r≥0.7,为高度相关;0.4≤r<0.7,为中度相关;0.2≤r<0.4,为低度相关;r<0.2,为弱相关。结果1.60岁以上HF病人与无HF病人比较,心脏出现了重构,主要表现为左心房LA增大(p=0.004);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LVD比较,p=0.055>0.05,结合临床,考虑差异有临床意义。2.心衰组病人不同年龄段心脏彩超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无心衰组病人不同年龄段心脏彩超结果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心衰组病人血清BNP水平均高于100pg/ml,但不同年龄段比较,p=0.163>0.05,不同性别间血清BNP水平比较,p=0.079>0.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5.心衰组病人血清BNP水平与心率、血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r<0.2,弱相关。结论1.老年HF病人与同年龄段无HF病人相比,心脏出现重构,表现LA增大、LVD增宽、LVEF降低,但两组的LVEF均>50%,考虑老年心衰以舒张性心衰(DiastolicHeart Failure DHF)为主;2.年龄增长本身不会导致心脏重构;3.老年HF病人,血清BNP数值高于正常标准,但本实验未观察到年龄、性别、心率、血压对血清BN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