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形成的关系动物试验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nkfo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国际标准菌株H.pylori SS1菌株液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并且同时灌喂MNNG进行实验性胃癌研究 ,观察Hp感染是否增加腺胃粘膜对致癌剂的敏感性 ,促进肿瘤形成,以及Hp是否会诱导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形成。方法 2级 ,雌性C57BL/6小鼠 60只 , 随机分为四组各15只,即Hp组、Hp+MNNG组、MNNG组、对照组。其中Hp组、Hp+MNNG组小鼠经口灌喂Hp,灌喂前禁食禁水12小时,每只灌喂Hp菌液5ml,浓度为3×109cfu/ml,灌喂后再禁食4小时,每3天一次,共5次。12周后两组动物感染Hp后 ,开始给Hp+MNNG组、MNNG组小鼠饮用含MNNG (fluks公司)100μg/ml的蒸溜水 (MNNG溶液避光保存,隔天换 1次 )。Hp组及对照组动物继续自由饮用蒸溜水 。以上处理连续 8个月 ,处理因素结束后处死动物。从胃大弯至胃小弯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和改良Gimsea染色,组织切片由专人采取盲法阅片,比较各组动物腺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差异。结果 (1)所有灌喂Hp的动物至实验结束Hp检查均为阳<WP=29>性。(2)在Hp+MNNG组中有 2只动物出现胃上皮的异型增生。(3)Hp+MNNG组动物腺胃粘膜腺瘤样增生的发生率为40℅,显著高于相应MNNG组的 6.67℅。Hp组、Hp+MNNG组动物胃窦萎缩性胃炎发生率分别为 66.67℅、80℅,高于对照组动物和Hp组的 0、20℅(P<0.01)。(4)感染Hp的各组小鼠胃窦及胃体均有明显慢性炎症改变,未感染Hp的各组小鼠胃粘膜无明显炎症改变。讨论 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仍缺乏实验依据 ,许多研究者试图从动物体上模拟人Hp感染后的长期效应和人类胃癌发生、发展过程 ,以了解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地位。然适合于Hp与胃癌关系研究的动物模型并不多 , Watanabe等首次报道单独应用Hp感染5周龄的蒙古沙土鼠诱发胃癌,蒙古沙土鼠经口感染Hp并能长期定植,感染26周时出现严重活动性慢性胃炎、溃疡和肠化62周时37℅的蒙古沙土鼠发生胃腺癌,并发现腺癌与肠化生区密切相关,这说明Hp感染可诱导胃癌的形成。一般认为,单独Hp感染不易发生胃癌,因此多用致癌剂和Hp共同作用制造模型。日本学者用MNU或MNNG与Hp同时喂饲蒙古沙土鼠,40~50周发生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而单独感染Hp和单独应用MNU或MNNG组无胃癌发<WP=30>生,因此认为,Hp毒性产物可能具有直接致癌和促进肿瘤发生的作用。Tokieda等研究发现,HpATCC43504菌株与MNNG联合应用组比单用MNNG组胃癌发生率高,且观察到MNNG口服后Hp定植量逐渐减少,提示MNNG可能对Hp有毒性作用。有趣的发现是,由于MNNG的影响,Hp消失了的蒙古沙土鼠却不发生胃癌,这提示Hp持续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传统上 ,实验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研究多采用C57BL/6小鼠做为动物模型 ,已明确MNNG可诱导鼠腺胃出现高比率的腺癌。本研究应用先前建立的Hp长期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将Hp感染与实验性胃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果发现 ,感染Hp的各组小鼠 ,其胃粘膜萎缩性胃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Hp的各小组 ,Hp感染动物经MNNG处理后 ,有较多动物的腺胃出现了腺瘤样增生 ,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p感染的各组动物 ,且在Hp+MNNG组中有2只动物出现了胃上皮的异型增生 。大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主要作用于癌变的起始阶段,但其作用机制未明。现已证明,Hp感染后激活炎症反应中多种细胞因子、自由基和NO释放,这些物质可刺激细胞增殖并有DNA损伤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增加了慢性胃炎及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增加了腺胃粘膜对致癌剂的敏感性 ,Hp+MNNG<WP=31>组腺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进一步说明了Hp感染可增加胃粘膜对外源性致癌因素的敏感性,促进胃癌前病变的形成。本研究因时间有限未能诱导出如文献报道的高比率的胃癌,但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长期的Hp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增加鼠腺胃对致癌剂的敏感性 ,促进胃癌前病变的形成 ,但其发生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结论 Hp感染可增加腺胃粘膜对致癌剂的敏感性 ,促进胃癌前病变的形成。
其他文献
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是一类导致紫绀和低氧血症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闭锁、大动脉转位、右室双出口、永存动脉干等多种表型。圆锥动脉干畸形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