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由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源远流长,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国家,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开发模式及实施过程都有其特殊性。就我国而言,校本课程是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国外“校本”的课程开发有所不同。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力图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问题,它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中试行的一种新型课程管理模式。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最早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东部沿海地区一些重点中小学自主进行的开发与实践。2001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之后,校本课程开发才面向全国各地展开。校本课程开发的提出体现了国家政策下教育权力的再分配,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照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运动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学校和教师所面临一个难题,是教育界热切关注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课程专家及当地社区人员共同参与,为实现某一课程目标或解决某一课程问题,共同开发和研制的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课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然而,参与者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课程价值如何定位,课程实施是否落实到位,课程评价如何与课程目标挂钩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伴随着校本课程深入开发而产生。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也会因为自身学科性质特点而产生不一样的问题。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更应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以教师为主,缺乏家长和学生的意见,造成以教师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现象;学校内部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和相关课程理论,导致课程开发的质量受到影响;校本课程教学和日常教学脱节等等。根据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教学三个层面提出了推进策略。学校应该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评改体系,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课程开发工作时间,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教师要增强自身的校本课程意识并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校本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并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研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背景,说明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阐述校本课程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概念的含义,评述学界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情况,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第二部分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试图从课程改革、学校办学、教师素质、学生发展四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强调了校本课程开发应具备的条件,要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要建立开放民主的组织机构、要建立内部评改机制、并且获取校长的支持,表明校本课程开发要具备科学性与专业性。第三部分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角度,分析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发现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而对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做出现实思考。针对调查现状探讨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论文以南宁市新兴民族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情况为例,将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潜在问题初步呈现,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现实思考和提出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