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模型复制显微血管吻合术后血管修复过程,探讨丹红注射液对促进吻合口血管修复、抗凝、抑制血栓形成方面的作用并分析可能参与此过程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6~8周龄的SD(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30只,体重为250~300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大组各15只。构建模型:在大鼠腹股沟处做切口,游离双侧股动脉,切断股动脉后于20倍显微镜下采用血管两定点缝合法行股动脉端-端吻合。通血成功后测量吻合口直径,从股静脉抽取血液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测量,最后缝合伤口。实验组每天腹腔注射2.5 ml/kg丹红注射液,对照组每天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吻合术后第3d、7d、10d将大鼠麻醉后沿原切口打开,抽取股静脉血,检测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凝血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20倍显微镜下观察吻合血管是否通畅、有无栓塞形成、血管与周围粘连情况、吻合口血管肿胀程度,测量吻合口直径及进行局部取材,评估吻合口创面愈合质量,制作大鼠股动脉吻合口处组织HE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数目。结果:(1)两组间的血小板数目比较:两组术后3d、7d和10d静脉血中血小板数目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凝血指标相比:术后3d和7d两组中APTT、FIB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实验组中APTT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APTT较对照组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FIB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大体观察相比:术后实验组和对照分别发现5根和10根血管吻合口发生血栓栓塞形成,实验组术后血管通畅率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半定量创面愈合评分比较,两组术后3d和7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0d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HE染色发现相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d吻合口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10d吻合口血管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促进吻合口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通过延长APTT产生抗凝作用减少血栓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血管修复质量、维持吻合口血流通畅表现较好的应用价值。而对FIB和D-二聚体水平及血小板计数变化不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