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岳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文学创作成果显著,诗、赋、哀、诔皆擅,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较高的赞誉。本文以潘岳及其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结合西晋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及潘岳本人的生活经历、心态变化等全面、深入地分析其在各体文学中的创作状况,并将作家、文本与接受主体相结合,细致梳理潘岳及其文学创作在后世的接受状况,力求对潘岳的文学史地位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除绪论部分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编共十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四个问题:一是本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确定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研究价值。二是梳理关于潘岳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探究潘岳研究出现不平衡状况的原因。三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明确写作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四是对本文的创新进行归纳,揭示潘岳研究的薄弱环节和拟进一步拓展之处,尽可能弥补潘岳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侧重文本及横向共时性研究。依知人论世的原则,揭示潘岳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尽可能还原潘岳生平及创作的真实状况。结合潘岳所生活的西晋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状况,探讨潘岳创作个性形成的思想文化背景,深入探讨潘岳诗歌、辞赋的内容及艺术特征,哀诔文的开拓和创新等内容,继而挖掘潘岳文学整体上的思想文化特征,用实例说明西晋主流文化在潘岳文学作品中的反映。第一章介绍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背景,主要分三个方面论述:一是潘岳的出身及其家庭婚姻状况。交代潘岳的出身;二是将潘岳一生的仕宦经历分四个阶段进行梳理,重点探讨生活的变动给潘岳带来的心态变化;三是将与潘岳交往的主要人群分为侯门权贵、亲密好友和姻亲之交三类,交代潘岳的主要社会关系,并单独论述潘岳参与的主要社会活动——二十四友与金谷之会。第二章论述潘岳诗文与太康文风之间的关系,将潘岳作品置于西晋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结合西晋时期的社会思潮、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等,探讨太康文风的显著特征,进而归纳出潘岳诗文在太康文风的共性中所凸显出的创作个性。第三章至第五章从文体角度对潘岳的诗歌、辞赋、诔文、哀辞等创作进行分类论述,抓住潘岳各体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梳理探析诗、赋、文的发展演变轨迹,各文体间的相互影响,凸显潘岳在各类文体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第三章论述潘岳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三个方面论述潘岳的应诏赠答诗、述志诗、亲情诗的思想内容;追溯潘岳诗歌情感内涵的渊源,论述潘岳践行“诗缘情”的实际情况;分别论述四言诗、五言诗独特的风格特色,及潘岳诗歌总体上受到辞赋写作方法影响的情况。第四章论述潘岳的辞赋创作。将潘岳的辞赋分为抒情、纪行、咏物、叙事四种类型,对其思想内容进行系统探讨;将潘岳辞赋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分为独特的立意谋篇、参差错落的句式、丰富多彩的修辞、和谐的声律四个层次进行细致分析;为了突出潘岳在辞赋创作上的成就,本文又以《文选》选录的辞赋为主,将代表潘岳辞赋主要创作成就的六篇作品与以往同类题材辞赋进行比较。第五章主要论述潘岳的诔文和哀辞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及其开拓创新情况,对其创作中所涉及到的其他文体——颂、赞、表、碑、议等根据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予以分类论述。第六章主要论述潘岳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分析潘岳诗文中对儒家经典的应用情况,细分经典词语的直接引用、化用经典词语、经典语句的连用及语义的合用、经典典故的运用分成四种情况,展示潘岳的儒学知识构成;二是探寻潘岳诗文中隐逸思想的表现,并结合时代风尚和文人的思想倾向论述潘岳隐逸情趣的政治避退性质及其原因;三是分析潘岳诗文中表现出的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论文下编(第七章至第十章)为以潘岳及作品为审美对象的纵向历时性研究。兼顾朝代兴替和政治变迁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把握审美接受的阶段性,探索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时代思潮在潘岳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将潘岳及其作品在历代的影响及关于潘岳的文学批评作为内在线索,进而点面结合,揭示潘岳及其作品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七章论述潘岳及其文学创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状况。这是潘岳接受的黄金期,人物接受偏重于才性,文本接受偏重于辞采,总体态度是赞誉居多。探索魏晋特殊的审美标准下潘岳文学接受的方式和成因;分别对记录魏晋人物言行的《世说新语》,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文心雕龙》、《诗品》中涉及潘岳和其文学创作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归纳萧统《文选》对潘岳诗文的选录所反映的潘岳作品的传播情况;论述潘岳文风对谢庄、颜延之、江淹等人创作上的影响。第八章论述唐五代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发展期,对潘岳的接受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总体态度偏向于理解性的赞誉;随着国家统一和儒学重构,对潘岳的关注焦点开始转移。他的人格个性、仕途经历、诗文内容向社会、文化、诗文创作各个领域渗透着,对潘岳的接受逐渐由个人走向群体,由点及面地延伸到社会、文化的层面。在文学批评方面,根据唐代的审美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分析潘岳文学创作在唐代的三个阶段的接受状况及其原因;唐诗中运用有关潘岳的典故反映了潘岳其人其事在唐代流传的广泛;李善注《文选》为潘岳文学作品在唐代的接受开辟了新的方式;中晚唐时期大量出现的悼亡诗是潘岳作品在唐代影响的主要表现。第九章论述宋元时期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深化期,道德意识逐渐纳入审美评价范畴,文学批评越来越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对潘岳态度继续向“非其行”的方向靠拢。宋元时期的批评与影响研究呈现出复杂多元的趋势,宋代以诗话为代表的文学理论探讨相对活跃,诗话形式的文学批评同样为潘岳接受带来了新的面貌:重视诗句的来源出处、深入研习诗文字句、注意对前代优秀的作家作品进行风格上的归类等方面反映了宋代文学批评的细致和深化。另外,潘岳最擅长表达的私人化的家庭生活和敏感细腻的个人情感与要眇宜修的词找到了契合点,词这种新兴的文学样式使潘岳式的伦理感情找到了一个更加合适的表达端口,也使得潘岳在宋词中的接受呈现出新的面貌。关于潘岳作品的影响方面,重点论述其对宋代悼亡诗的影响的同时,针对特殊的作家作品进行个案研究,论述南宋词人史达祖对潘岳其人其文的全面接受。鉴于辽金元时期关于潘岳的接受资料甚少的实际状况,分别就辽金元的历史资料、文集序跋进行归纳总结,对元好问文学创作和其对潘岳的批评态度进行单独论述。第十章论述明清时期潘岳及其文学创作的接受情况。这是潘岳接受的持续期,明清对潘岳的接受以文学批评为主,在文学批评方面又以诗歌批评为首,对潘岳品行的探讨多融合在诗歌评价之中,所以本章将重点放在明清诗话和诗歌选对潘岳的接受状况上。对于潘岳的品行的非议逐渐蔓延开来,有些批评者甚至走向了以人品为本、以人品为先的偏颇之路。首先,将潘岳置于明代文学运动中,在深入了解明代思想文化状况的同时,明确潘岳诗文在明代的接受情况。其次,对明清有关潘岳的诗话进行归类,进一步探讨明清对于潘岳的态度及其变化轨迹,在此基础上对诗话和选本进行单独的评析。再次,梳理潘岳著述的整理情况,深入了解潘岳作品的著录情况、引录情况、重要选本中的潘岳作品收录情况以及私人藏本情况等等,以明潘岳著作的流传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