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下半年开始,中国零售物价指数(RPI)、消费物价指数(CPI)先后出现负增长,此次物价下跌持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也因此预示着在此之前同样少见的通货紧缩的来临.该文用宏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指出通货紧缩的成因在于总供求的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的绝对过剩和供给的相对过剩.供给的绝对过剩是由于"八五"期间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的,投资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但投资一经建成即表现为供给,且供给具有刚性,加之进口的增加形成供给过剩.供给相对过剩实际上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和净出口需求不足.关于通货紧缩的治理,该文用IS-LM模型并结合中国的政策实践来论证财政与货币政策对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性,同时指出财政与货币政策施行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反思,尤其是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更要依靠内需.因此文章的最后建议今后的政策取向是,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