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灵山复式岩体位于东天山阿齐山-雅满苏构造带西端,该构造带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是恢复北天山造山带演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以百灵山复式岩体早二叠世寄主岩及其包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宏观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岩相学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以及构造背景、源区性质、岩石成因机制的讨论,取得了如下进展:1.百灵山复式岩体属于多期次岩浆侵入的产物,初步划分出的侵入序列从早到晚依次为辉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2以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岩体为代表的百灵山地区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通过暗色包体的宏观地质特征、镜下观察的岩相学特征,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其属于不同源区的长英质岩浆和镁铁质岩浆混合的产物。3寄主花岗闪长岩中出现I型花岗岩的典型造岩矿物角闪石,未见过铝质矿物,铝过饱和指数A/CNK<1.0,SiO2-K2O图中均落入钙碱-高钾钙碱性区域,总之,寄主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钙碱-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4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源岩可能为富含角闪石的偏基性的安山岩类或玄武安山岩类。源区残留矿物为角闪石+斜长石,形成的压力<0.8或1.0GPa,形成深度大约为30km。5寄主花岗闪长岩未见变质变形作用,矿物组合表明其属于富钾钙碱性花岗岩类,指示其形成于构造体制转换环境,结合区域背景,判断其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可能与康古尔残余洋盆的演化有关。6百灵山地区不具备下地壳拆沉的条件,寄主花岗闪长岩的成岩机制可能与区域性的底侵作用有关,但也不排除大洋岩石圈拆沉作用的影响。7百灵山地区的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部分铁矿床的成矿要素。铁岭铁矿的稳定同位素以及电子探针数据表明其成矿过程中,酸性岩浆与基性岩浆均有一定的贡献,暗示岩浆混合作用对成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