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在浙江师范大学以及浙江省金华市百宝源鹿业有限公司所属的农庄建立的养殖地,对从衢州常山引进的6只(2雄4雌)马来穿山甲(Manis javanica)进行人工驯养试验。通过对灌胃配方研制、诱导进食、单一饲料选择性实验、配合饲料选择性实验等系列试验,有3只个体成功驯化。同时,利用全事件记录、目标动物取样法以及扫描取样法对马来穿山甲的活动视频进行观察,记录其行为类型、发生频次、以及行为持续时间,对其时间分配以及活动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对马来穿山甲的疾病防治以及繁育技术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单一饲料选择性实验表明,驯养马来穿山甲最喜欢取食黑蚂蚁干(67.7%),然后依次为黑蚂蚁粉(12.18%)、熟黄粉虫干(8.27%)和黄粉虫干(6.21%),纯鲜牛奶(2.54%)以及奶粉配制液(2.32%)取食较少,米饭(0.83%)几乎不食。配合饲料选择性实验表明,配方I黑蚂蚁干(45.7%)+黄粉虫粉(45.7%)+木瓜蛋白粉(2.3%)+参氏灵维素(2.3%)+牛磺酸VC(2.3%)+鱼肝油(1.6%)为最适合配方。利用配方I进行常规驯养后,驯化成功的常山1号、常山2号、常山3号体重均有上升。2.马来穿山甲的行为主要可以分为取食消化类型(包括摄食、饮水、排遗排泄)、运动类行为(包括攀爬、爬行、探索、踱步、挖掘)、社会类行为(包括爬背追逐、接触)、其他行为(站立、蜷缩、暂停、警觉)以及隐藏行为。对于能够自主取食的马来穿山甲(n=3)而言,进食消化(40.41%)、运动(45.10%)以及社会类行为(14.99%)是其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进食消化类行为中,摄食行为时间分配最高(30.25%)、其次为饮水行为(9.93%),排遗排泄行为被观察次数较少。运动类行为中,发生的主要行为依次为爬行行为(25.08%)、攀爬行为(6.14%)、探索行为(6.11%),挖掘行为(0.76%)与踱步行为(1.76%)发生较少。社会行为中爬背追逐占12.37%,接触占2.61%。其他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警觉行为(3.10%)、暂停行为(0.92%)、站立行为(0.46%)、蜷缩行为(0.16%),可见除警觉行为外,其他行为发生较少。对只进行灌胃进食的个体(n=2)而言,运动行为、社会行为以及其他行为比例均比自主进食个体高。两者在大部分行为时间分配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挖掘行为上差异不显著(P=0.858)。3.对马来穿山甲行为时间分配随驯养周数变化的研究表明,自主取食个体(n=3)的饮水行为、摄食行为、踱步行为时间分配随驯养周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r>0,P<0.01);站立行为、攀爬行为、蜷缩行为、探索行为、暂停行为、警觉行为、爬行行为随着驯养周数的增加而减少(r<0,P<0.01)。而灌胃进食个体(n=2)的站立、饮水行为的时间分配随驯养周数的增加而增加(r>0,P<0.05);探索行为随着驯养周数的增加而减少(dr<0,P<0.01);踱步行为有所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P=0.063)。在驯养大部分周,不同进食方式个体间的爬行、站立、暂停以及踱步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差异(P<0.05)。4.驯养马来穿山甲的行为节律从傍晚18点至次日6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不同行为发生的高峰时间段有差异。摄食、饮水、探索、社会、爬行行为发生的最高峰均在20:00-21:00,踱步行为发生的最高峰在21:00-22:00,挖掘、攀爬、站立以及排遗排泄行为发生的最高峰在00:00-01:00,暂停行为以及警觉行为在20:00-24:00保持在较高水平。灌胃进食个体的高峰时间跨度较大,比如,探索时间在20:00-02:00保持较高水平;踱步时间从21:00至02:00发生频率较高;爬行则在20:00-01:00活跃,最高峰在00:00-01:00。可见,能否自主取食对圈养穿山甲马来穿山甲的日活动节律具有一定的影响。5.对马来穿山甲行为活动节律不同进食方式间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自主取食个体(n=3)与灌胃进食个体(n=2)的摄食以及饮水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极显著(P<0.001),在排遗排泄行为上差异较小;两者的探索、攀爬、挖掘以及爬行行为的时间分配在大部分时间段无显著差异(P>0.05),踱步行为时间分配在部分时间段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社会行为时间分配在大部分时间段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其他行为在大部分时间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成功驯化的马来穿山甲不同行为日活动规律的来看,各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混合圈养马来穿山甲的出箱活动由多种行为因素组成,比如一次觅食活动常常包含警觉、爬行、探索、摄食、饮水、社会等行为,因而导致各主要行为节律的相似性。我们认为食物是影响马来穿山甲活动节律的一个重要因素。6.对3只长期混合圈养条件下马来穿山甲活动时间的分配与规律表明,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摄食行为(18.56%)、爬行行为(16.11%)、攀爬行为(11.51%)以及社会行为(11.51%)。挖掘行为(0.92%)发生较少,踱步行为占4.40%。从傍晚19:00一直延续到次日6:00均有活动发生,高峰为20:00-23:00。该时段的摄食行为、爬行行为、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行为与社会行为的时间分配具极显著相关性(R2=0.920,P<0.001),与爬行行为亦具极显著相关性(R2=0.796,P<0.001)。我们认为圈养马来穿山甲的活动规律可能与食物提供的时间以及取食行为发生的时间有关。长时间圈养的动物会表现出刻板行为,而混合圈养下的社会行为有助于消弱这种趋势。7.人工养殖条件下马来穿山甲常见外伤、灌胃石膏粉、寄生虫、食管出血、感冒咳嗽流鼻涕、肺炎、消化不良、肠胃病等疾病。可通过对新到的穿山甲补充生理盐水,检查全身并用药除去寄生虫,为感染个体注射抗生素等方法减少伤亡损失。8.常山1号马来穿山甲于2013年1月25日凌晨产下1只体重为120 g的穿山甲幼崽。其中头长4.62 cm,体长12.71 cm,尾长13.54 cm,前肢4.28 cm,后肢5.33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