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基于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及实际生产数据,通过理论分析、实验测试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研究区煤层气生产规律及产能控制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目标煤层3#煤位于山西组。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不同构造发育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测井曲线的构造煤识别结果表明,研究区以过渡型结构煤发育为主,构造煤厚度在区域上表现出“东厚西薄”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3#煤储层基本参数的研究及成藏特征的认识,确定了研究区煤层气藏具有资源潜力巨大、成藏过程复杂、储层低渗-低压、保存条件良好的特征。基于185口煤层气井的产能特征,探究了产能与各地质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产能受临储压力比、含气量、煤层埋深、地应力、构造部位及研究区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煤层气产能在区域上表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煤层气井产能递减特征研究表明,煤层气含气量越大,煤层气井稳产持续时间越长,开始下降的时间越晚;一般当采出程度大于30%时,气井产能开始下降,随采出程度增高,产能下降率越大;储层压力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原因,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时间范围内压降漏斗的传播距离及速度的模拟结果,将煤层气生产曲线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储层能量高,煤层气产出动力足,加之为开采初期,资源丰度高,煤层气产出呈快速上升阶段;第二阶段压降漏斗变化不明显,压力传播缓慢,储层能量降低,煤层气产出动力下降,为产能迅速降低阶段;第三阶段储层压降漏斗变化特征基本稳定,由资源丰度的降低而导致煤层气产能以新的下降率持续走低,为采出程度影响产能降低阶段。根据对煤层气产能影响因素的认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含气量、平均砂比、孔隙度、总液量、煤厚、煤层埋深、构造曲率及节理密度对煤层气产能影响的权重,通过结合研究区产能资料及灰色关联方法所确定的关联度,计算了研究区煤层气单井产能的加权值,从而实现了区域上煤层气开发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樊庄区块不同区域煤层气开发效果差异性明显,整体上呈现出“西优东差,南优北差”的格局,开发效果最优区位于区块南部,高产井分布在此,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主要介于1000~6000m~3/d之间,平均2300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