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继发性斜视的影响因素,讨论其治疗方法和手术方式。方法:对于2010年1月到201 7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49例斜视术后再发生斜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影响因素及再次进行手术的方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为1:1.6。患者年龄1~1 6岁,平均年龄5.06 ± 2.18岁。其中内斜视术后再次发生内斜视的4人,内斜视术后发生外斜视的1 5人,外斜视术后再次发生外斜视的1 4人,外斜视术后发生内斜视的16人。第一次斜视的发病年龄在出生后~10岁,平均年龄2.47±1.16岁,其中0~3岁组30例,3~6岁组的1 5例,6~10岁组4例。手术年龄0~3岁组19例,4~6岁组1 5例,7~12岁组14例,大于12岁组1例。49例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眼位均正位,再次发生斜视的时间最短为术后2个月,最长为术后7年,平均26.6 ± 8.6个月。6个月以内再斜视的有7例,6个月~1年再斜视的有7例,1~2年再斜视的有16例,2~3年再斜视的有4例,3~4年再斜视的有5例,4~5年以内再斜视的有3例,5年以上再斜视的有7例。49例中,合并其他类型斜视的共21例,占总例数的42.86%。其中合并下斜肌亢进的8例;合并DVD的9例,既有下斜肌亢进又有DVD的2例,合并V型斜视的2例。19例因年龄小于3岁,双眼视功能检查不理解,剩下30例患者中,仅有3例具有双眼同时视。原发为内斜视的19例患者中,采用双眼对称性内直肌后徙的共16例,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的共2例;采用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的共1例。原发为外斜视的30例患者中,手术采用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的共16例,其中8例发生了继发外斜视,6例发生了继发性内斜视;手术方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的共11例,其中3例发生了继发性外斜视,6例发生了继发性内斜视。第二次手术方式:(1)内斜视术后发生外斜视的15例患者中,5例行原手术眼的内直肌复位,6例行原手术眼的内直肌复位联合外直肌后徙,4例行未手术眼的外直肌后徙。(2)外斜视术后发生内斜视的16例患者中,5例行原手术眼外直肌复位,6例行原手术眼的外直肌复位联合内直肌后徙,4例行原手术眼内直肌后徙,1例行未手术眼外直肌缩短。(3)外斜视术后再次外斜视的1 4例患者中,7例行未手术眼的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5例行未手术眼外直肌后徙,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1例行未手术眼内直肌缩短。(4)内斜视术后再次内斜视的患者4例,其中1例原手术方式为双眼内直肌后徙,行双眼内直肌再次后徙2mm。2例行单眼外直肌截除。另1例行双眼外直肌截除。术后随访6个月~5年,斜视度≤10PD者42例,正位率达85.7%,10PD<斜视度≤15PD者5例,斜视度>15PD者2例,行第3次手术后,眼位正位。结论:共同性斜视发病年龄早,手术年龄早,双眼视功能发育不良,立体视缺失,合并有其他类型斜视均是发生继发性斜视的影响因素。继发性斜视多发生在第一次手术后1~2年之间。根据其原手术方式及现斜视特点,选择再次手术治疗,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