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髋部常见的一种损伤,多发生于老年人。这与老年人骨质疏松、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有关。但近年来随着高速动力损伤(如高处坠落伤、车祸等)病例增多,中青年患者也明显增多。此类患者多是由高能量暴力造成的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随着各种内固定手术的广泛开展及围手术期并发症诊治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髋内翻、钉板断裂、股骨头颈切割、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却依然存在。股骨近端为一桁架结构。以小转子为主的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的骨小梁,向上支撑着股骨距。生物力学上,该处是抗屈曲、抗内翻应力的最主要部位。生物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股骨小转子缺损和广泛缺损会导致股骨上段明显的应力集中,使股骨抵御外在载荷及抗扭力性能显著下降。小转子及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缺损是导致髋内翻、钉板断裂、股骨头颈切割、下肢短缩等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为预防或减少上述并发症发生,股骨小转子及后内侧骨皮质复位固定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因小转子位于内后方又有髂腰肌的牵引对其的复位固定是很困难的。如果徒手操作,势必加大小转子周围软组织的剥离和延长手术时间,影响小转子周围血运和增加术中出血量。目前,在国内,临床上股骨小转子的固定通常利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该固定方法没有特定的复位固定器械,还处于探索阶段。目的:验证股骨后内侧骨折块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该研究。针对有限元研究结果,设计、制作出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方法:1动力髋螺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利用股骨CT数据建立一组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小转子和内侧骨皮质的骨折模型,对骨折模型进行DHS固定,并对DHS固定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2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设计及制作。根据小转子的解剖特点和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并绘制出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三视图,按照三视图制作出不锈钢材质的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3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临床应用。选取一组(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Ⅲ型病人,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术中运用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协助完成DHS固定后的小转子复位与固定。术后对病人进行随访。结果:1股骨转子间骨折累及单独小转子骨折后,股骨内侧皮质应力和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大小无明显变化。当累及1/2内侧皮质时,内侧升高约28%,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升高约9%。当内侧皮质完全累及时,前内侧皮质的交界处应力升高约125%,外侧DHS钢板所承受的应力升高约96%。利用4.5mm松质骨螺钉固定小转子及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后,相应部位的最大应力均减小,和单纯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组间无明显差异。2临床试验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个月,最长12个月,最短8个月。治疗效果满意。根据黄公怡标准评定,本组9例患者,其中优7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1股骨转子间骨折伴单独小转子骨折不予固定是安全的。而当内侧皮质累及时,无论是累及1/2还是累及全部内侧骨皮质,需要恢复后内侧皮质的连续性。股骨近端后内侧骨折块连续性的恢复,增强了股骨近端对垂直载荷的传导,降低了局部应力,减少甚至避免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内翻、钉板断裂、股骨头颈切割、下肢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2DHS联合拉力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良好,这得益于股骨近端后内侧皮质的固定,恢复了股骨近端的力学特性。股骨小转子复位固定器的应用,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股骨近端后内侧骨皮质的连续性,扩大了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