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2012年的确诊为UC的47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及其与肠镜下黏膜象特点、病理组织学特点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UC各个证型的临床分布特点及与肠镜下黏膜象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之间的关系,为UC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更加客观的、科学的依据。将肠镜下黏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作为临床上诊断UC的客观指标,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2012年3年间47例确诊为UC的门诊及住院病人的中、西医临床资料(47例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该病的临床诊断、分度、分期、分型标准和病变范围的划分等均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订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从中医辨证分型、肠镜下黏膜象特点、病理组织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将所得数据整理后运用计算机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中医辨证方面,UC各证型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热毒炽盛证。活动期以大肠湿热证型为主,占27.66%,缓解期以寒热错杂证型为主,占4.26%。(2)UC患者病变范围累及依次为直肠>广泛结肠>左半结肠,以直肠为主。大肠湿热证型,病变可波及全结肠,但以直肠或左半结肠最为多见。(3)UC患者肠镜下黏膜表现,大肠湿热证型主要出现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糜烂,脓性分泌物附着等活动期的肠黏膜表现。黏膜颗粒样变,黏膜桥的出现,肠黏膜皱褶变浅或结肠袋消失是病久黏膜之象,主要集中在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型。(4)UC患者肠镜下肠黏膜评分及病理分级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大肠湿热证型内镜下评分最高,为6.80±2.11,脾气虚弱证型内镜下评分最低,为3.60±2.51。UC病理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Ⅲ级以大肠湿热证型为主,Ⅰ级、Ⅱ级以肝郁脾虚证型为主。研究结论UC在各个证型下,肠镜下黏膜象的表现、病理组织学表现也有差异。不同肠镜下肠黏膜特点及病理学表现特点可作为望诊的延伸应用于临床,使用直观的检查方法观察病变,有助于UC患者的诊断,提高临床诊断率,也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可以使辨证更加客观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