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阈限时,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行业、助人行业的教师职业,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在过去的40年里,国内外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职业倦怠已然演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教育事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意义重大。1981年,皮斯特(Pistor)首次在职业倦怠的定义中提及资源,即燃尽或耗尽个人的心智、生理、情绪资源。1989年,Hobfoll提出资源守恒理论,这一理论成为研究人体产生压力领域中的一个新的分支,也为研究者研究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在资源守恒理论的视角下,以辽宁大连地区为调查区域,对中小学在职一线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极其背后引发消极影响出现的原因,最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行性方案。论文主体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提出本文的研究课题方向,对相关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完成文献综述。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同时阐述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研究设计。此部分提出研究假设,说明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以及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对象,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第三部分,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本课题研究以辽宁大连地区为例,取样两所小学和三所中学的200名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取样小学和中学教师各20名,进行访谈记录。两份调查问卷,分别对教师倦怠程度和倦怠原因进行剖析,从生理耗竭、心理耗竭、情绪耗竭三个方面了解中小学教师倦怠状况,从物质资源维度、心理资源维度、社会资源维度来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探究倦怠原因。第四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以及对策探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化分析,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找出原因所在。针对诱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缓解教师倦怠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