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因长期大量和频繁使用杀虫剂,我国福建等南方菜区的黄曲条跳甲已经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性,生产中急需替代药剂。本文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噻虫嗪、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和哒螨灵7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福州市郊区种群)的毒力,比较了年度间的抗药性变化,三种酶抑制剂对噻虫胺的增效作用,黄曲条跳甲成虫体内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比活力,还进行了农药混用的联合毒力和增效助剂的试验,旨在明确黄曲条跳甲对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和发展变化,初步探明其抗性机理,寻找黄曲条跳甲抗性治理措施,为延缓其抗性的发展,提高黄曲条跳甲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7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比较2013和2014年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噻虫胺等7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毒力。2013年测定结果为:供试的5种杀虫剂中,噻虫胺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153.8 mg/L,毒力是哒螨灵的6.39倍;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单和呋虫胺的LC50分别为259.0、565.9和807.5 mg/L,毒力分别是哒螨灵的3.79、1.74和1.22倍;哒螨灵的LC50值为983.4 mg/L,毒力最低。2014年测定结果为:供试的7种杀虫剂中,噻虫胺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毒力是哒螨灵的5.56倍;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和呋虫胺的LC50值分别为473.1、543.1、832.2、912.7和1018.9 mg/L,毒力分别是哒螨灵的3.70、3.23、2.11、1.92和1.72倍;哒螨灵的LC50为1751.9 mg/L,毒力最低。2.黄曲条跳甲抗性发展的比较2004年测定哒螨灵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LC50为132.7 mg/L,2014年测得的LC50为1751.9 mg/L,经10年黄曲条跳甲对哒螨灵抗性增长达13.20倍;而2004年测得的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杀虫单的LC50分别为153.2、1324.7和1012.3 mg/L,2014测得的LC50分别为473.1、543.1和912.7 mg/L,黄曲条跳甲成虫对药剂的抗性增长分别达3.09、0.41和0.90倍,抗性发展缓慢。2013年测定的噻虫胺、呋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杀虫单和哒螨灵的LC50分别为153.8、807.5、259.0、565.9和983.4 mg/L,2014年测得的LC50分别为315.1、1018.9、543.1、912.7和1751.9 mg/L,黄曲条跳甲对药剂的抗性增长分别达2.05、1.26、2.10、1.61和1.78倍。3.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生化机理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PBO、羧酸酯酶抑制剂TP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DEM与噻虫胺分别按照0.5∶1和1∶1测定其对噻虫胺的增效作用,PBO、TPP和DEM与噻虫胺混用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0.5∶1和1∶1混用增效倍数分别为1.94和2.45、1.81和2.02、1.56和1.98倍。采用浸虫法分别用100 mg/L的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哒螨灵处理黄曲条跳甲成虫,噻虫胺对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更明显,哒螨灵对两种酶表现为激活作用;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哒螨灵对羧酸酯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1.79%、7.80%和-74.47%;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抑制率分别为29.63%、9.26%和-38.89%,仅噻虫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表现为抑制作用,哒螨灵则表现为激活作用。4.增效配方的筛选噻虫胺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混用的各配比均有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混用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分别为203.9和210.5;噻虫胺和丁烯氟虫腈混用,除5∶5混用配比外,其余配比均有增效作用,其中1∶9为最佳配比,共毒系数达182.1;噻虫胺和杀虫单3∶7混用有明显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27.9。噻虫胺与渗透剂T、加倍杀和Silwet 618混用后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倍数分别达1.59、1.43和1.85倍。噻虫胺与PBO混用增效倍数为1.19倍,其与渗透剂T、加倍杀和Silwet 618混用后增效作用明显,增效倍数可分别达4.48、3.59和4.84倍,在防治黄曲条跳甲中开发应用价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