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击火有其独特的时间、空间发生规律。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近40年的雷击火数据进行整理,利用excel、spss和arcgis等软件对该地区雷击火基础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现有国内外雷击火研究成果和大兴安岭地区的相关数据,综合论证了雷击火这一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发生规律的独特性,预报监测的困难性及建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大兴安岭地区林火火因和发生频率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起火原因很多,在有火因记录的1494次森林火灾中,雷击火545次,占37%,是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年发生火灾37次左右,雷击火年发生13.6次,87年前雷击火发生频率占总发生的33%,而87年后占到了59%,增加了26个百分点,雷击火破坏所占比重也大幅度上升,毁林面积由原来的1%上升到3.4%。大兴安岭雷击火时空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往往经过几年低发生后,引发大频率的雷击火灾,87年前雷击火的发生频率的周期是4年,87年后雷击火发生频率增加为2年一周期;雷击火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秋两季,且主要集中在5、6月份,这两个季节发生雷击火403次,占全部雷击火灾的72.5%左右;雷击火发生的时段主要是日间,且集中在早上10点到下午5点。雷击火发生较分散,该地区各地都有雷击火灾发生。阿木尔,呼中、塔河、松岭、新林五地是雷击火高发区,占雷击火发生的58.9%。大兴安岭地区气象条件对雷击火影响分析表明:雷击火与气象因子中平均降水、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成负相关,与夏季平均温度成正相关。降水量对雷击火的发生是一个控制因子,当降水在400mm以下时雷击火频繁发生,当降水超过500mm时,雷击火发生很少;温度是影响雷击火发生的关键因子,当夏季温度在14℃以下发生雷击火的几率是很小的,仅占8%。而气温在14-20℃之间是雷击火高发段,占68%,大部分雷击火在这一温度下发生。当温度高于20℃时候,雷击火发生减少。通过对比国内外雷击火发展历史及监测预报研究概况,阐述雷击火早期预警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国内的雷击火监测预报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有待快速提高。雷击火早期预警系统结合了卫星监测、瞭望台监测、地面巡护三种方式,形成立体防护网,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预报、监测和损失等大量数据信息,将有利于避免大火和特大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