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探索川东北丘陵两熟制稻区杂交水稻避旱迟播和油菜/小麦茬直播栽培的品种适应性,以适宜该地区主栽的20个杂交稻品种为材料,从4月10日至5月31日分8个不同时期播种,对参试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播-抽期、抽-熟期和全生育期等生育特性及单株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性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根据上述生育特性和产量性状对参试品种迟播避旱和油菜/小麦茬直播栽培的适应性做出了初步评价。其结果表明:1.与当地传统水稻播种期(4月10日,T1)相比,随着播期推迟,参试水稻品种的播-抽期均逐渐缩短,而抽-熟期变长,全生育期在T1-T6(即4月10日至5月17日播种)范围内随着播期推迟而不同程度地缩短,但在T7-T8(即5月24日和5月30日播种)处理下有一定的延长。参试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整体上随播期推迟而下降,但部分品种有随着播期推迟而增加的趋势。2.在不同播期处理下,参试水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整体上呈波动变化,但T1-T6范围内处理间变化不明显,而T7、T8两处理下平均有效穗数明显高于前六个处理。推迟播种对参试水稻品种单株有效穗数的形成无明显的不利影响。3.大多数参试品种的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在T1-T6处理下呈现规律不明显的波动变化,在T7和T8处理下极少数品种的每穗着粒数和实粒数有明显的降低。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受播期的影响较小,所有品种在T1-T5处理(5月10日及其以前播种)范围其结实率都基本保持稳定,但少数品种在T5处理以后,其结实率有显著的降低。4.水稻千粒重随播期变化呈现无规律波动,不同播期处理间参试品种千粒重平均值差异不显著。除极少数品种外,每穗实粒重在T1-T5处理范围都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至T6处理后,部分品种的每穗实粒重呈显著降低,至T7、T8处理绝大多数品种的每穗实粒重都极显著低于T1-T5处理。表明在过迟播条件下,水稻成穗质量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5.参试品种单株籽粒产量平均值在T1-T7处理差异不显著,但T8处理单株产量显著降低。随着播期推迟,平均收获指数逐渐降低,在T4处理下达到显著差异水平。按照单株产量在播期处理间的差异大小,将参试品种分为播期反应敏感型、播期反应中间型和播期反应稳定型三类,其中播期反应迟钝型可以作为生产上避旱迟播栽培的宜选品种,筛选出7个在超迟播条件下产量潜力仍较为稳定的杂交稻品种,这些品种可以作为油菜/小麦茬直播栽培的宜选品种。6.T1和T8播期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分析显示,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单穗重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单穗重、收获指数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大,联系愈发紧密。根据20个杂交稻品种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上的变异程度将其聚类划分成4个不同的播期反应类型。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本地区杂交水稻避旱迟播和小麦或油菜茬直播栽培的品种选用和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提供较好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