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重心逐步从对“忠实/对等”原则的遵循转移到了对翻译中主体因素的研究。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学者们意识到,对传统的“忠实/对等”翻译原则予以重新阐释是势在必行的。在新的阐释中,学者们把文学翻译看作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和叛逆性是该过程中的两个显著特征,并进而提出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创造性叛逆是翻译主体性的体现,它赋予了原作在目标文化里的第二次生命。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术语加以审视,可以得出,翻译活动的实质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与此同时,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们的创造性叛逆对于文学翻译是不可或缺的。
本论文试图从目的论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展开研究,同时选取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进行案例分析。本文力求用目的论规则——“目的决定手段”——来检验创造性叛逆,即,检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的主观策略及其选取的原因。论文作者重新审视了创造性叛逆,并提出了自己对于创造性叛逆的见解,包括它的定义、类别和作用等。在对创造性叛逆和目的论二理论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之后,论文揭示了两者的共同特征,这一部分是全文的理论核心,为其后的译本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论文通过从目的论对创造性叛逆的详尽阐释,加强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并为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