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为例,选用灵性资本为概念工具和分析框架,对该回族集聚区穆斯林家庭收入及信仰情况进行研究,构建灵性资本与家庭收入作用关系理论模型,以调研数据和计量模型为基础,运用累计 Logit回归分析探究中国城市回族聚集区中灵性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后世的不确定性是每位穆斯林心中存在的焦虑之一。大多数人相信,人死后会以某种形式存在,根据调研数据表明,通过宗教信仰,一方面,人们获得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某种心理满足。换句话说,宗教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收益。⑵很多人基于健康原因信教或参加宗教活动,他们认为参加宗教活动,受到宗教的心理和行为约束,能够有效降低各种疾病的患病率。同时通过参加宗教活动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愉悦,进而获得其肢体上的健康,这无疑增加了个体的人力资本。⑶人们参加宗教活动并不只是为了从中获得后世财富,更多的是期望获得友情和扩展社交网络。人们获得群体归属感的同时也能增加自己的社会资本,有利于个体的世俗发展。⑷许多清真寺提供公共服务,例如查拳培训、经堂教育、老人赡养、婚姻介绍等,人们从公共服务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提高个体自身人力资本的同时还增加了社会资本。⑸宗教信仰可以改变人们的经济态度。另一方面,伊斯兰教鼓励经商,认为经商是一种善行;另一方面,通过“零利息”和“天课”等方面尽可能减少贫富差距。在伊斯兰文化熏陶下的穆民,更加偏好于经商,并用自己合法财富去帮助别人。⑹宗教信仰增加个体的利他主义倾向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助于个体遵纪守法降低犯罪率。穆民每年都会“交天课”和“施舍”,用于改善穷人的生活环境。每次礼拜活动接受阿訇的教导,使得个体增加集体归属感的同时自愿遵守教法国法。 本研究表明:①从居住圈分组看,回族社区家庭月收入以文殊寺组居住圈为核心向外逐渐递减,在顺河回族区内呈现出“环状梯度”,而家庭恩格尔系数表现出的格局则与其恰恰相反。②灵性资本对穆斯林家庭收入的提高具有关键作用,但伴随着回族社区的发展,宗教信仰的外部性并未充分形成社会效应和收入效应,可信赖的穆民熟人社交网络正在发生转变,并在个体的市场活动投入中得到明显体现,寺外人脉的断裂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普遍信任较为缺乏致使社区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③现世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穆民要不断调整市场行为和宗教行为的分配以追求现世财富和后世财富的最大化。机会成本使得做礼拜的时间和频率在性别、年龄、收入、居住地及工作单位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结构化差异。离寺较近的无业男性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礼拜的积极性最高,另外,收入的差异也在宗教活动的收入上显现出了不同的格局,考虑到机会成本,家庭收入较高的穆民会通过用较多的灵性资本支出代替频繁地参加宗教活动。④清真寺作为回族社区中集群非正式联系的核心,一直以来在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除了常规意义上对集群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心灵感化外,清真寺还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从而弥补了现阶段我国社区服务的不足。⑤从宗教信仰与穆民工作收入的关系上看,信仰伊斯兰教对于其收入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圣训中的经商态度和为人准则使得信仰者无论处于何种行业都可以走向成功。显然,灵性资本的累积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同时事业的成就反哺个人的灵性资本。然而,灵性资本的过多投入会导致现世的贫穷,而生活的拮据会令其更加专注于参加宗教活动以寻求安拉的救济。两个截然相反的循环导致了社区内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⑥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后世财富是积累灵性资本最重要的方式,在各构成中收入效应贡献最大。穆民在参加宗教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资本也有收入效应,贡献仅次于后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