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作制度是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的演变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在县域尺度上研究了耕作制度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力,为制定县域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历史统计资料与调查资料为依据,描述了曲周县耕作制度演变的特征和规律,并从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四个方面,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耕作制度演变的驱动机制,探讨了耕作制度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1)近30年来,曲周县在种植模式上,以粮食作物占主导,继承并扩大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棉花一熟的种植模式;播种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作物比例随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物质要素投入持续增加;复种指数呈现出波动提高的趋势;总产和单产不断提高。(2)盐碱地曾是制约曲周耕作制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是经过几十年的改造治理,自然条件的限制逐步消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效益的驱动作用逐步扩大,不断地通过改变技术和物质投入来间接影响耕作制度,逐步成为主要驱动力。(3)曲周县作为粮食主产区,面临着人口增加、种植业低效、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诸多压力,耕作制度应朝着集约化、可持续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