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晚期可出现气道重塑改变。对于多数的哮喘患者,通过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或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的规范治疗可以达到良好控制;然而,约有5-10%的患者尽管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症状仍难以控制,这些患者属于难治性哮喘,其原因常与气道重塑的存在相关。这部分患者疾病恶化风险增高、住院率及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支气管热成形术(bronchial thermoplasty,BT)是近年来国际上在哮喘非药物治疗方面最重要的突破,其原理是通过支气管镜将射频消融探头置入支气管腔内,将体外射频发生器产生的热能传导至支气管管壁,消融增生的支气管平滑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作用。国际上多项针对BT治疗难治性哮喘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BT可有效改善难治性哮喘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药物使用。2010年4月,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BT可用于治疗18岁以上、应用ICS和LABA控制不佳的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2014年欧洲呼吸病学会和美国胸科协会的诊治指南明确指出,BT可以应用于治疗成人的重症哮喘。2014年2月支气管热成形术在我国正式获得批准可用于临床治疗重症哮喘,但关于该技术对我国难治性哮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尚缺乏,有待进一步积累并明确。目的:分析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难治性哮喘在我国哮喘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2015年3—12月我院收治的6例难治性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这6例经长期口服或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规范治疗后仍控制不佳的哮喘患者,经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后的疗效,观察治疗后3周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治疗后1年内哮喘症状、哮喘急性发作就诊次数、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次数、肺通气功能、激素使用剂量和术后1年内的并发症等情况,对比患者BT治疗前1年内哮喘症状、哮喘急性发作就诊次数、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次数、肺通气功能和激素使用剂量等情况。第二部分:查阅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国杂志上已公开报道的经BT治疗的哮喘患者情况,其中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s)2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g)6例,中日友好医院(z)12例;结合我院收治的6例患者的总体治疗前后情况进行综述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6例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内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例数分别为6和5例,哮喘急性发作来院就诊累计次数分别为30次和6次,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患者分别为5例和0例,累计住院次数分别为12次和0次;术后1年内6例患者总哮喘急性发作就诊次数、总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次数均较术前1年明显下降;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哮喘问卷调查发现,患者的主观症状明显改善,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肺功能指标和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并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考虑无统计学意义;关于术后并发症情况,6例患者术后3周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咳嗽、咳痰量增加、喘息,多数在术后1周内缓解,术后3周内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术后1年胸部CT检查未见气道结构性改变,余未见任何与BT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合同期其它医院治疗的20例患者进行分析,经我院BT治疗的6例患者,治疗效果与国内其它医院的效果相似。结论:对行支气管热成形治疗的难治性哮喘患者经过1年的随访观察发现,B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改善常规药物对哮喘的控制,但是对患者肺功能指标以及激素类控制药物的用量的影响,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虽然在我院治疗的患者只发生少数轻微的治疗后短期并发症,且控制较好,未出现严重的和长期的治疗后不良反应,但是结合同期其它医院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BT治疗还是有一定治疗风险的,需注意防范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此项研究发现BT治疗在中国人乃至亚洲人身上也能达到与欧美人相似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