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角度看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以《变》的英译本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后,翻译活动不再被单纯视为语言层面的转换操作,而是被看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达活动。但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大不相同。文化差异成为翻译的巨大障碍,其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的翻译尤其困难。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也是翻译结果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变》及其英译者葛浩文先生的译本Change作为个案,对作品里的文化特色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译者主体性如何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得以体现和发挥。  本文首先就此论文研究动机、原文本、译文本做了简单的介绍。在第二章中,本文回顾学者前辈对文化特色语言英译的研究,发现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的作用几乎被忽视,因此选择译者主体性作为本文理论工具进行研究。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众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定义的讨论并总结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各种因素。另外,作者重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尝试对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的各种问题与对策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由于此次研究角度为译者主体性,因此在本章中,本文也探讨了译者葛浩文的翻译观,为后文的案例分析做准备。虽然之前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但本文尝试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采用新的视角并以《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第四章为案例分析章节,本文将《变》中的文化特色语言分为四类,分别探讨葛浩文在各类特色语言中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论。  经本文分析,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仍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翻译目的,针对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义及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达到一定的文化传播效果。
其他文献
言据性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中,它主要指说话人对信息或知识来源或对已知信息的态度的说明。言据性在语法上的体现称为“言据成分”或“据素”。对言据性的研究,不
爱尔兰裔旅法作家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剧作家之一,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不仅深刻影响着戏剧创作和表演方式,而且在小说、散文、诗歌、电影、
21世纪以来,西班牙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在相关法规政策的推动下飞速发展。据统计,2010年西班牙可再生能源产业共创造约100亿欧元的产值,占该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94%。在可再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