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后,翻译活动不再被单纯视为语言层面的转换操作,而是被看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达活动。但地域环境、生活方式、历史进程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大不相同。文化差异成为翻译的巨大障碍,其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语言的翻译尤其困难。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也是翻译结果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的《变》及其英译者葛浩文先生的译本Change作为个案,对作品里的文化特色语言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索译者主体性如何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得以体现和发挥。 本文首先就此论文研究动机、原文本、译文本做了简单的介绍。在第二章中,本文回顾学者前辈对文化特色语言英译的研究,发现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的作用几乎被忽视,因此选择译者主体性作为本文理论工具进行研究。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众多学者对译者主体性定义的讨论并总结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各种因素。另外,作者重新探讨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尝试对文化特色语言翻译中的各种问题与对策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由于此次研究角度为译者主体性,因此在本章中,本文也探讨了译者葛浩文的翻译观,为后文的案例分析做准备。虽然之前有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但本文尝试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采用新的视角并以《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第四章为案例分析章节,本文将《变》中的文化特色语言分为四类,分别探讨葛浩文在各类特色语言中使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论。 经本文分析,在文化特色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仍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译者会根据自身的翻译目的,针对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以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意义及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保证译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达到一定的文化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