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在九十年代还未实现粮食进口的时候,为了实现国家自身的粮食供给,保证粮食安全和产量是农业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规模经营的政策虽然早就提出,但是由于现实中具体制度因素的存在,推行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激发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农户种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加种粮的纯收入。2016年粮食产出12连增趋势的结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追求产量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更侧重于质量。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从农业角度看也是趋向于发展有质量的高效农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了农业要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首次将增加收入放在了供给之前,意味着政策会更多地考虑农户的利益,努力与农户的目标达成统一。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益,藏粮于田。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仍以小农居多,人均种植面积不到2亩,他们从国家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上能获得什么收益?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发掘他们的种植潜力?而大农户又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达到增加收入和保证产量的双赢?为了更好的评价现有阶段江苏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规模经营效果,本文利用2015年8月中下旬在江苏省扬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调研获得的362份数据,利用改进的经典C-D生产函数和DEA模型从规模经济、规模效益和规模报酬三个方面出发对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的生产、收益和成本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1)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下的小农户和50亩以上的相对规模农户相比,扩大种植规模在产出上没有明显优势,但是对于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有很明显的正向作用。(2)50亩以上的粮食种植农户在产出水平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明显的生产利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能够获得更多的净收入,存在规模效益。(3)从要素弹性的上看,江苏省的水稻和小麦种植总体上仍处于规模指报酬不变阶段。50亩以下的农户大多还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区间,扩大种植规模能够优化生产。但超过50亩以上的农户一般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要素配置不合理。(4)农户的生产成本和农户的种植面积显著相关。说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成本能够降低,则水稻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而小麦虽然整体不存在规模经济,但种植规模在10亩以上的农户,相比于10亩以下的农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总体来说,以江苏省的实际状况,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在增加产出水平和提高农户收入两方面并不相悖。根据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1)普及基本农村义务教育(2)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3)探索灵活高效的土地流转(4)增加规模农业生产补贴(5)形成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