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蔗尾作为非粮饲料资源,每年产量约2700万吨左右,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且具有产地集中、成本较低等特点,但利用率不足10%,大量资源被浪费。因此本试验从生产的角度考虑,探究在甘蔗尾中添加不同发酵菌剂对其青贮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将青贮后的甘蔗尾饲喂水牛研究对其生长性能、血液以及瘤胃发酵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开发出适宜甘蔗尾的青贮菌剂、提高甘蔗尾的青贮质量提供参考。第一部分:探究添加不同发酵菌剂处理的甘蔗尾对其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分别采用植物乳酸杆菌+酵母菌(G组)、植物乳酸杆菌+芽孢杆菌(J组)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布氏乳杆菌(W组)制作青贮甘蔗尾,每组20吨,保证青贮原料、时间、地点等影响因素相一致。青贮开封后在感官质量、营养成分、发酵特性以及细菌微生物等方面综合分析青贮样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贮后G组感官评价评分高于另外两组;2)G组和J组青贮料的干物质(DM)、粗蛋白(CP)含量均极显著高于W组(P<0.01),同时G组和J组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上均显著高于W组(P<0.05),3个处理组在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以及酸性洗涤纤维(ADF)等指标的含量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3)青贮样品的乙酸浓度以G组最高,W组最低,分别为57.11 mmol/L和15.44mmo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W组在p H值、NH3-N以及异丁酸、丁酸、戊酸等有机酸的浓度上均极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4)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3个处理组在细菌物种多样性上差异不大,对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细菌门水平上,G组和J组的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较高,分别为53.95%和63.18%,而W组丰度最高的菌门则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59.18%);在属水平上G组和J组的优势菌属为醋酸杆菌(Acetobacter)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W组则为Caproiciproducens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第二部分:探究不同发酵菌剂青贮的甘蔗尾对水牛饲喂效果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18月龄左右的摩拉二代和广西本地杂交水公牛(体重310kg±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饲喂第一部分中3个处理组的青贮料,预饲期10天,正试期51天,测定生长性能、瘤胃发酵、血液生化以及瘤胃微生物区系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G组日增重(ADG)显著高于J组(P<0.05),且料重比(F/G)在3组中最低,相比J组降低了33.00%、相比W组降低了15.00%(P<0.01);2)血液生化分析中,G组肌酐含量显著高于J组(P<0.05)、略高于W组(P>0.05),除此之外的其他各项指标3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3)瘤胃发酵指标方面,G组NH3-N浓度极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也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4)测序分析3组瘤胃液细菌中相对丰度在前10名的物种,发现3个处理组在门水平及科水平上的优势菌群相一致,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以及普雷沃式菌科(Prevotellaceae)和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且W组的纤维杆菌门(Fibrobacteres)和纤维杆菌科(Fibrobacteraceae)的相对丰度均极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从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定和生产上的饲喂效果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植物乳酸杆菌、酵母菌添加的微生物制剂在三组中为最优菌剂组合,添加该组合菌剂的甘蔗尾青贮品质较好,且在动物饲养试验中对水牛生产性能的提高较明显,在获得较高的饲料转化率的同时,对动物机体也没有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