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紫色土塘泥理化因子与酶活性的动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ke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塘泥营养物质的代谢强度会影响塘泥对水体营养盐的供给和底部残饵粪便的沉积量,进而影响池塘养殖效果。塘泥酶是塘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能分解矿化高分子有机物质,推动塘泥营养物质转换进入水体,其活性可反映塘泥营养物质的代谢强度。塘泥酶活性受塘泥营养状况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壤,其营养状况和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紫色土作为池塘底质的“宜渔性”。基于此,本文以夹关组(S1)、沙溪庙组(S2)、蓬莱镇组(S3)、遂宁组(S4)4种典型紫色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水族缸中模拟研究了4种紫色土在单一淹水(S1、S2、S3、S4)和淹水投饲养鱼(CS1、CS2、CS3、CS4)条件下的塘泥酶活性与塘泥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以期找出限制紫色土塘泥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为相应地区紫色土的“宜渔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4种紫色土常量养分(N+P+K+Ca+Mg+S)含量为S4>S3>S2>S1,微量养分(Fe+Zn+Mn+Cu+B)含量为S2>S4>S1>S3。S1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和钙含量显著低于S2、S4和S3,全钾含量显著高于S2、S4和S3。碱性磷酸酶活性以S1最低,S2、S4和S3无显著差异;土壤间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以S1最高,S4最低;脲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以S3最高,S1最低;碱性蛋白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以S4最高,S2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S1最低,S2和S3均较高。(2)单一淹水后,4种紫色土塘泥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特征与土壤类别关系密切。S2、S3和S4塘泥的pH都逐渐趋于中性,而S1变化不显著。试验期内,S2、S3、S4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钙含量均显著高于S1,全钾含量显著低于S1,S1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余3种土壤,表明土壤淹水后的底泥性质和营养状况主要受原始土壤性质和养分的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除全氮以外的环境因子对塘泥酶活性的影响重要性排序为有效磷>pH>有效钾>有机质>钙>速效氮>全钾>全磷;其中有效磷和pH与塘泥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有效钾和有机质与塘泥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其余因子与塘泥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S1因其pH、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背景值较低,影响了塘泥酶活性,对水体营养盐贡献较小。(3)淹水投饲养鱼后,塘泥养分含量较原始土样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塘泥pH逐渐趋于中性。试验期内,CS2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S1,CS3全磷含量显著高于CS1,CS1钙含量显著低于CS2、CS3、CS4,其余营养物质含量随时间增加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淹水投饲养鱼后,残饵粪便对塘泥营养物质的贡献比土壤背景养分的贡献大。随淹水时间增加,CS2和CS3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S1,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S4,CS3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S1、CS2和CS4。CS1酶活性虽较单一淹水条件有增高,但相较其余土壤仍较低,且CS1有机质含量也较其余土壤沉积较多。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塘泥酶活性的重要性影响排序为pH>全氮>全钾>钙>有效磷>有机质>有效钾>速效氮。其中pH与塘泥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全氮、全钾和钙含量与塘泥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其余因子与塘泥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
其他文献
机电一体化的提出以及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要想保证应用效果,就必须要对电机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结合实际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报会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机电一体化在实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在建设初期,均是以省为单位进行设计与建设的,但是随着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必然会对当前的收费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中也会面临着诸多的技术性问题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地铁公司已逐渐由单线运营向网络化运营过渡,同时伴随着运营时间延长,夜间正线轨行区有效施工作业时间进一步压缩,势必造成施工资源的紧张,
游戏是幼儿教育阶段最普遍采用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顺应幼儿天性开展教育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为幼儿的成长创造
小学科学学科时进行个人科学启蒙的关键学科,同时也是人才科学精神培养的黄金时期.通过这一阶段的塑造、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因此,利用核心素养
本文通过探究不同种类海水养殖贝类对微生物富集能力以及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能力的因素,同时对港湾型滩涂贝类养殖方式划型布点原则及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浙江省乐清湾、嵊泗自然海域养殖贝类微生物卫生现状的调查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开展同一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内不同贝类种类富集微生物能力的比较。(2)开展生长环境中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和富集规律调查。(3)调查在极端恶劣环境下(暴雨、暴晒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