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塘泥营养物质的代谢强度会影响塘泥对水体营养盐的供给和底部残饵粪便的沉积量,进而影响池塘养殖效果。塘泥酶是塘泥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能分解矿化高分子有机物质,推动塘泥营养物质转换进入水体,其活性可反映塘泥营养物质的代谢强度。塘泥酶活性受塘泥营养状况和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同母质发育紫色土壤,其营养状况和理化性质存在差异,这可能会影响紫色土作为池塘底质的“宜渔性”。基于此,本文以夹关组(S1)、沙溪庙组(S2)、蓬莱镇组(S3)、遂宁组(S4)4种典型紫色土壤为研究对象,在水族缸中模拟研究了4种紫色土在单一淹水(S1、S2、S3、S4)和淹水投饲养鱼(CS1、CS2、CS3、CS4)条件下的塘泥酶活性与塘泥理化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以期找出限制紫色土塘泥酶活性的关键因子,为相应地区紫色土的“宜渔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4种紫色土常量养分(N+P+K+Ca+Mg+S)含量为S4>S3>S2>S1,微量养分(Fe+Zn+Mn+Cu+B)含量为S2>S4>S1>S3。S1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和钙含量显著低于S2、S4和S3,全钾含量显著高于S2、S4和S3。碱性磷酸酶活性以S1最低,S2、S4和S3无显著差异;土壤间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以S1最高,S4最低;脲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以S3最高,S1最低;碱性蛋白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以S4最高,S2最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差异显著,S1最低,S2和S3均较高。(2)单一淹水后,4种紫色土塘泥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特征与土壤类别关系密切。S2、S3和S4塘泥的pH都逐渐趋于中性,而S1变化不显著。试验期内,S2、S3、S4的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钙含量均显著高于S1,全钾含量显著低于S1,S1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余3种土壤,表明土壤淹水后的底泥性质和营养状况主要受原始土壤性质和养分的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除全氮以外的环境因子对塘泥酶活性的影响重要性排序为有效磷>pH>有效钾>有机质>钙>速效氮>全钾>全磷;其中有效磷和pH与塘泥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有效钾和有机质与塘泥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其余因子与塘泥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S1因其pH、有效磷、有效钾、有机质背景值较低,影响了塘泥酶活性,对水体营养盐贡献较小。(3)淹水投饲养鱼后,塘泥养分含量较原始土样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塘泥pH逐渐趋于中性。试验期内,CS2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CS1,CS3全磷含量显著高于CS1,CS1钙含量显著低于CS2、CS3、CS4,其余营养物质含量随时间增加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淹水投饲养鱼后,残饵粪便对塘泥营养物质的贡献比土壤背景养分的贡献大。随淹水时间增加,CS2和CS3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CS1,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S4,CS3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CS1、CS2和CS4。CS1酶活性虽较单一淹水条件有增高,但相较其余土壤仍较低,且CS1有机质含量也较其余土壤沉积较多。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塘泥酶活性的重要性影响排序为pH>全氮>全钾>钙>有效磷>有机质>有效钾>速效氮。其中pH与塘泥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全氮、全钾和钙含量与塘泥酶活性显著相关(P<0.05),其余因子与塘泥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