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经历了殖民时期的“学者自治”型、尼赫鲁时期的“政府主导”型、甘地时期的“双元集权”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权力中心的位移、市场经济自由化改革、新管理主义思潮的涌入等现实背景使得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治理变革,政府、高校、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变。首先,高校和政府关系的调整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变革的焦点与重心。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加强监管、建立质量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职能的转变,即政府逐渐从“直接干预”转向“宏观调控”。同时大学和学院在这场治理变革运动中争取到一定的自主权,大学自主权的扩大主要体现在行政自主权、学术自主权和财政自主权上,学院则通过获得“自治学院”的地位摆脱附属大学和邦政府的控制,获得办学自主权。再次,随着“绩效管理”、“消费者主导”、“竞争”等理念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市场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变革。市场参与供需关系调节;市场参与院校结构的调整;市场还参与院校资源的配置,出现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和竞争化的趋势。最后,随着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诉求不断增加,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革。企业、第三方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高校决策、绩效评估和与高校的合作中来,高校则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机增强面向社会的透明度,接受来自社会力量的评估和监督。总而言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高等教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治理”模式,原本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单向驱动关系,正在被社会、政府、市场与高校之间更加错综复杂的多向互动关系所取代。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目标的多元化和治理结构的复杂化是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分析印度社会-市场-政府-高校四者之间关系的重构,市场轴线的作用逐渐减弱,政府主导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的角色增强,社会参与力量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展望印度2030年前的印度高等教育治理变革,可以把握以下主要变革趋势:持续深化利益相关者参与、消费者服务、竞争与绩效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扩大高校自治权,同时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问责,规范市场力量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