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及周边部分地区猪主要病毒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技术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f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是全国生猪主产省和调出大省,在全国猪肉市场的供应保障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稳定生猪生产是保障市场供应的基础而疫病则是影响生猪稳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疫病不仅能引起感染猪只发病和死亡还会给发病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病原甚至可以造成猪只的持续感染或长期携带病毒,给养猪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自2018年发生非洲猪瘟以来,我国的养猪形势及猪病的流行情况均发生了较大改变,给猪病的有效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河北省生猪疫病防控形势严峻且疫病种类繁多,由于主要病原尚不明确,防控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准确掌握全省生猪主要疫病感染情况,探索免疫防控技术,对推动全省生猪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河北省生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厂、门诊部和生猪屠宰场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对猪瘟、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和猪圆环病毒病等12种主要病毒病进行了病原学的调查和分析;对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毒株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在病原学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威胁河北省生猪生产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2型病、猪圆环病毒3型病、猪细小病毒病4种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并在3个中小规模猪场进行了初步应用。1.为准确掌握危害河北省猪群的主要病毒性病原种类及分布,2018年至2020年,在河北省13个地市的无害化处理厂、门诊部、规模猪场和屠宰场共采集仔猪、育肥猪和保育猪样品共803份。用荧光PCR方法对样品进行了 12种病毒病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2种病毒,除了口蹄疫病毒外均有检出,其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率最高为85.68%,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阳性率最低为0.12%。新发疫病病原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检出率为18.06%,表明PCV3已在河北猪群广泛存在。对检测样本中的混合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过去三年,各个采样点和猪群均存在多病原感染情况,且以混合感染为主,混合感染比例为54.42%。对主要病毒病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CV2、PCV3和PPV在全省13个地市均有检出,PRRSV在全省除定州之外的各地市均有感染,除SVA仅在保定市有检出,TGEV仅在定州市有检出以外,其他5种病原在一半以上的地市都有检出。对主要病毒病时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至2020年,PCV2、PPV、PCV3和PRRSV一直是威胁河北省生猪健康养殖的主要病原。2.为进一步掌握威胁河北省生猪健康的主要病原之一的PCV3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对采自河北及周边部分地区105个规模生猪养殖场具有不同临床症状猪的435份组织样品,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PCV3检测,并对部分阳性样本进行了 PCV3全基因及Cap基因的扩增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PCV3猪场阳性率为45.71%(48/105),样品阳性率为22.30%(97/435)。在97份PCV3阳性样品中,具有繁殖障碍症状的猪群中PCV3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为37.09%(23/62),且繁殖障碍组样本PCV3病毒滴度亦最高(4.68±0.11)。PCV3的单病原感染率为17.53%(17/97),进一步显示了 PCV3的致病性及对生猪养殖业的潜在威胁。对扩增的6条PCV3全基因组序列和11条完整的Cap基因组序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PCV3 Cap蛋白在平衡选择下进化,种群处于动态平衡,未发生种群扩张。PCV3毒株分为两个群,分别为3a和3b。本试验获得的6个毒株中,5个毒株属于3a群,1个毒株属于3b群。未与其他已知圆环病毒发生重组。对Cap蛋白第24和27位(A24V和R27K)2个主要氨基酸突变情况分析发现了一个在Cap基因中具有24VRRR27突变的新基因群,并将该群命名为3d。本实验获得的序列中有2株属于该群。3d群与其他基因群毒株在致病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3.为了对河北省疫病病原学调查中阳性率较高的4种主要病毒病进行有效的防控,制订了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2型病、圆环病毒3型病、猪细小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并在选定的(PRRSV免疫及PCV2、PCV3、PPV阳性)猪场进行初步应用。通过检测比较防控技术应用前后,猪群的免疫抗体、病原感染情况和猪只死亡率,评价综合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选定试验猪场猪群的PRRSV、PCV2和PPV免疫抗体阳性率均达到90%以上。对猪群的病原检测结果显示,PRRSV、PCV2、PCV3和PPV在A场猪群的阳性率分别下降了 3.41%、15.55%、5.34%和13.47%;在B场猪群的阳性率分别下降了 5.56%、15.55%、8.89%和10.00%;在C场猪群的阳性率分别下降了 6.53%、13.21%、7.71%和9.86%。与防控技术应用前相比,A、B、C场猪群的死亡率分别下降了 4.68%、5.32%和3.71%,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其他文献
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与错那洞穹隆及周边的铅锌和钨锡铍矿床具有时空上的密切关系。含电气石淡色花岗岩是错那洞高分异淡色花岗岩的代表性岩石。岩相学研究表明,错那洞电气石可分为GT型和PT型两类。本次研究利用电子探针以及LA-ICP-MS分析两种类型电气石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GT型电气石中Fe/(Fe+Mg)原子比值为0.83~0.87,Na/(Na+Ca)的原子比值为0.93~0.95;PT型电气石中则分
在当前及未来严苛的排放法规下,颗粒捕集器是后处理系统的必备装置,但安装颗粒捕集器后会增加发动机的燃油消耗。非对称孔道颗粒捕集器能够有效降低排气背压和再生频率,提升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并降低再生燃油消耗,被国内外各大厂商和研究机构认为是新一代捕集器载体的主流结构,是当前节能减排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但目前研究开发的非对称孔道颗粒捕集器都面临初始压降过高、过滤壁面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因此降低排气背压的效果大打
"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铝、镁具有电极电位较负、比容量高、地壳中储量丰富、成本低和安全性好等优点,是金属/空气电池等化学电源重要的负极材料。然而,铝、镁负极在水溶液中存在析氢腐蚀和表面钝化,导致它们的实际比容量和电极电位远逊于理论值。本论文针对上述两个问题,采用电化学分析方法和谱学显微表征技术,围绕金属/溶液界面结构,对金属负极和电解液开展研究,最终提出高性能的铝、镁负极/电解液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双电层模型中
合成高分子材料自问世以来,因其优异的性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目前以聚烯烃为代表的非降解型高分子的广泛使用,已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亟需发展可降解高分子类替代物。聚酯作为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设计新结构与拓展新性能是研究的重点,其中,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交替共聚是一种制备聚酯的有效方法。环氧烷烃与环状酸酐种类繁多,易于构建各种新结构和新功能的聚酯。然而,截止目前,该方法制备的聚酯材料,
为促进反压土台支护技术的广泛应用,针对现行刚度折减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基于力学平衡原理,提出了基坑内开挖影响距离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反压土的水平弹簧刚度进行折减,并通过弹性地基梁法求解反压土支护问题。通过工程实例的计算与分析,验证了基于水平弹簧刚度折减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①基坑开挖影响距离不仅与基坑悬臂深度有关,还与坑内开挖深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也密切相关;②当反压土台宽度为1~2
耐药菌感染和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已经对全球构成了公共健康威胁。金属硼咪唑框架材料(Metal Boron Imidazolate Frameworks,BIFs)由于具有多样化的空间结构、可调的孔隙率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使其在疾病诊疗等领域中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BIFs仍存在着结构基元功能单一、细菌或肿瘤微环境响应性不足等问题,极大限制了其应用。针对以上问题
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土地面积广阔,光热资源丰富,适宜棉花生长,被视为国家后备棉区。但该区降水少、风沙多,农田蒸散势强,水资源短缺与作物水分利用低效,是限制该区棉花生产的主要问题。探索区域有效的棉田供水方式,明晰棉田耗水与棉花生产的关系机制,是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拓展农作土地资源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支撑适用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棉花品种‘中棉所92’为试材,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西
在非光滑复合优化中,有一类重要问题:两个函数和的极小化问题.许多的实际应用问题,如图像重构中的Lasso问题,机器学习中的优化问题等有这样的形式;同时也可以由其他的一些问题转化获得:比如可分裂的问题和非线性规划问题等.当问题有特殊的结构时,一些算法(交替方向类算法,分裂类算法)会有较好的数值表现;但若问题没有特殊的结构或者问题本身难以计算时,这两类算法并不适合该类复合问题的求解.因此寻求求解没有特
氧化还原开关作为调控聚合反应的有效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环内酯或环氧化物的开环聚合反应。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金属中心或配体的氧化还原往往表现出丰富的氧化还原开关特性和独特的催化聚合性能。然而,开关聚合体系的催化活性物种稳定性低,尤其在是原位氧化还原开关聚合中,催化剂的活性物种很难分离与表征,仅通过实验手段难以探明相关的开关聚合机制。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理论计算研究,从分子和电子层面探明活性物种的结构、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