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调解节目调解员话语的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以《金牌调解》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o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解制度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契合了我国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趋势相吻合。随着电视媒体广泛而深刻地发展,越来越多的调解从法庭被搬上银屏,电视节目调解不仅仅是解决调解当事人的问题,更影响着电视机前的万千观众,对电视节目调解话语进行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身份建构理论为框架,探讨电视调解节目调解员的语用身份动态建构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词汇资源、语篇资源考察了调解员的身份建构,词汇资源主要从典型词汇、人称代词、称谓词、及物性系统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语篇资源主要从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此外,本文还考察了调解员话语的语类系统及其身份建构特征,最后文章探讨了不同语用身份的建构动因。研究发现,调解员共建构了教导者、知识分子、专家内行、评价者、建议者、批评者、提醒者、劝导者、诊断者、关心者、理解者、同情者、情感召唤者等语用身份。这些身份从权势的角度可以分为“高权势身份”和“同等权势身份”两类。通过对调解员话语的语类考察发现,调解员话语中共有八个基本语类,这八个基本语类又可概括为三大语类类型。通过对调解员身份建构的动因考察发现,每种类型的身份都有其建构的动因,其建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言语功能和交际目的。
其他文献
士绅是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的地方精英,是兼具文化性、政治性、文化性的特殊群体。全文以平阳士绅刘绍宽为考察对象,以其《刘绍宽日记》(1)为核心史料,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背景,从参与决策、群众利益代表、官方代言人等多个方面探究刘绍宽这一地方士绅代表是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并随社会变动而变,继而作用于温州社会,乃至推动近代温州社会转型。通过梳理《刘绍宽日记》中相关内容
行省制度自元代始,行至清末已历经七百多年。期间虽有调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然而,自清末动荡之后,“省”的地方化日益明显,无论财权上或军权上,都有明显的新趋势。随着清末地方自治思潮的发展,省制地方化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尤是专制覆灭,共和初立后,整个社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省的政治属性也随之变化,压抑许久的中央与地方矛盾瞬间爆发,围绕着权力分配,各省与中央龃龉不断,这成为了民国转向现代国家路径
教材作为教学四大环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研究也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盛炎(1990)认为完整的教材系列是由各种教科书、课外读物、教学参考书和视听软件等组成,这些内容是汉语教学成熟的标志之一。但从目前的汉语教材研究来看,前人的研究对象多为学生用书,对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研究涉及不多。本文以常用的四套初级综合汉语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语法教学和课堂活动设计两部分进行量化
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我认知,也是他国对本国的初始认识,更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认知活动中相互博弈的结果。国际汉语教材作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与兼顾世界文化通融的一扇窗,在帮助学习者形成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认同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界有关国际汉语教材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从语言教学内容看,教材研究更侧重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类别研究。从语言技能来看,侧重综合、听力、口
本研究报告根据前人对“名词+of+名词”结构的分类及翻译研究,结合翻译项目的具体译例,探究当of前面的名词是由动词或形容词转化而来时,不同关系类型的“名词+of+名词”结构对应不同的汉译方法,避免在翻译时直接将所有的“名词+of+名词”都翻译为带“的”字的结构,而是通过重构使译文表达在语序和逻辑上更加符合汉语的习惯。研究报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实例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研读和综述,明确了“
在山东省台儿庄区的一个村落,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由陶组成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家族。陶就是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物,赋予了他们社会身份,而特定的社会身份直接决定着人应该以怎样的特定方式行动。陶匠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与普通村民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起初,他们以陶为生,是个典型的匠人群体;后来,以农为主、陶活为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半农半工匠的群体,生计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异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在这个
“苇子灯阵”又称“跑帷子”或“跑苇子”,是河北省汉族的一种民间“跑阵”类舞蹈,其历史悠久,相关演变而成的舞蹈因子流传范围广及河北、河南等地。“苇子灯阵”主要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一带流传,影响深远,尤其以东王看村的“苇子灯阵”最具代表性,已经于2008年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传统意义上的“苇子灯阵”不仅是一种民俗展演类舞蹈,更是一种仪式舞蹈,它是一项全村民众广泛参与,共同制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直接相关的一系列观念、观点和概念的总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达、传播和实践离不开话语。意识形态和话语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结合话语研究意识形态成为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目前政治学和传播学视角下的意识形态话语研究,大多只关注话语权问题,且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讨或宽泛的实践建议,缺乏基于大量真实语料的系统的话语分析或考察。语言学视角下的
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ERPs实验技术,研究文科生和理科生对大学校徽中的多模态特征早期加工时的认知机制,以期发现学科背景对多模态早期加工的影响。多模态话语指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共存并共同建构意义的语篇。多模态话语分析主要基于社会符号学,将言语信息和其他非言语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符号资源间的互动关系、符号资源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多模态话语。但由于研究者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或者解读动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三位一体”的多角度研究方式,以需求分析为理论基础,收集了在穗韩企派驻人员对已用汉语教材的看法以及真实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功能为纲,将“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针对在穗韩企派驻人员初级汉语教材进行编写设计。通过调查发现在穗韩企派驻人员对汉语教材的需求主要是:提高听说类实际情景交际能力;掌握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的常用话题表达;增加韩语翻译和中国文化内容;每课内容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