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教育投资的贡献,“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加之教育水平的提高促使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等原因,这极大地促进了30多年来中国主要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粗放型经济的增长。展望未来人口结构变化及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要以人力资本投资为导向,教育投入则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的核心与关键。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证明教育投资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中国“后人口红利”视窗的开启为未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契机;根据国际发展经验,教育投资的各种经济效应从短、中期而言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技术领域向高技术领域的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从长期而言,教育对实现人力资本储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都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目前中国的教育投资现状存在许多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政府对教育的整体投入不足、区域间教育投入存在巨大差距、三级教育投入比例失衡、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产业变化需要、民办教育投入力度还不够、企业与个人投资瓶颈等。这些现象使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最优贡献率无法完全实现。根据公共产品学及教育分担等经济学原理,中国政府应该以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为主要目标,在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发挥调控功能: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并通过合理的教育分担制度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国民教育事业的公共调控职能,通过有效的政策杠杆鼓励并引导教育投资,使教育投资方向与结构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提高教育收益率。在政府教育的公共职能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着手较早并从中获益匪浅。本文将结合美、日两国先进、完善的教育政策与经验的分析比较,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包括提高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各级教育投资比例、改革专业结构与办学模式、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培训投入、完善劳动力市场、及金融危机时期的特别调整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