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晚期剖宫产瘢痕的MRI特征及临床应用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3cbbf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3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探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瘢痕影像特征,预测子宫下段瘢痕裂开临界值,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孕晚期(孕周(gestational week,GW)≥28周)孕妇并在产前常规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共178例纳入研究,按既往至少1次剖宫产(cesarean section,CS)病史且再次妊娠孕妇分为瘢痕组(78例),既往无CS病史孕妇分为对照组(100例);其中瘢痕组根据术中对子宫下段(lower uterine segment,LUS)瘢痕分级分为A组(疤痕不完全破裂组,23例)与B组(瘢痕愈合良好未破裂组,55例)。首先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不同孕周、产次的LUS厚度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差异;其次比较A组与B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超声测量LUS厚度、产次、两次妊娠间隔时间、术前宫缩组内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A组与B组母婴妊娠结局: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出血量、子宫收缩乏力、腹盆腔粘连、Apgar评分≤7、新生儿低体重率、早产率、转科率组内统计学差异,统计学方法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来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利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A组瘢痕不完全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及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预测子宫瘢痕裂开的临界值。统计软件采用SPSS 26.0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瘢痕组与对照组、A组与B组的年龄、行MRI检查时孕周、行MRI时孕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瘢痕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既往有CS史与既往无CS史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瘢痕组LUS厚度(2.469±0.735mm)小于对照组(3.305±0.532mm),t=-10.971,P<0.05。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孕28+0~31+6 GW瘢痕组LUS厚度(2.406±0.657mm)小于对照组(3.803±0.368mm),t=8.153,P<0.05;孕32~35+6GW瘢痕组LUS厚度(2.619±0.837mm)小于对照组(3.506±0.401mm),t=5.334,P<0.05;孕≥36GW时,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瘢痕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在瘢痕组中,既往CS 1次/2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7,P<0.05,既往CS 1次LUS厚度(2.996±0.703mm)大于既往CS>2次(2.489±1.035mm),P<0.05。在对照组中,既往顺产0次/1次/2次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F=5.051,P<0.05;既往顺产0次(3.638±0.472mm)、既往顺产1次(3.523±0.555mm)LUS厚度均大于既往顺产2次(3.044±0.702mm),P<0.05;既往顺产0次与既往顺产1次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瘢痕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行MRI检查时不同孕周组内LUS厚度具有统计学意义,Z=38.486,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孕32~35+6GW[M(IQR)=3.50(0.375)mm]LUS厚度均大于孕≥36GW[M(IQR)=2.70(0.400)mm],P<0.05;孕28+0~31+6GW[M(IQR)=3.85(0.575)mm]LUS厚度大于孕32~35+6GW[M(IQR)=3.50(0.375)mm],P<0.05。3、瘢痕组A组与B组基本资料比较: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既往CS次数、术前宫缩、瘢痕特征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LUS厚度(1.817±0.355mm)小于B组(2.742±0.680mm),t=7.844,P<0.05;A组T2WI信号强度比(0.813±0.196)小于B组(0.917±0.202),t=2.107,P<0.05;A组既往CS次数[M(IQR)=2(2)次]大于B组[M(IQR)=1(1)次],Z=-3.354,P<0.05;A组术前有宫缩构成比(14例,60.9%)大于B组(6例,10.9%),X2=21.231,P<0.05;A组识别瘢痕特征构成比(10例,43.5%)小于B组(40例,72.7%),X2=6.029,P<0.05。4、瘢痕组A组与B组妊娠母婴结局比较:A组与B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术中失血量、腹盆腔粘连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子宫下段修补术构成比100%,P<0.05;A组腹盆腔粘连构成比(17例,73.9%)大于B组(21例,38.2%),X2=8.288,P<0.05;A组术中失血量[M(IQR)=400(200)m L]大于B组[M(IQR)=300(100)m L],Z=-2.142,P<0.05;A组与B组子宫收缩乏力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新生儿早产率、低体重率具有统计学差异,A组新生儿早产率构成比(9例,39.1%)大于B组(10例,18.2%),X2=3.863,P<0.05;A组低体重率构成比(6例,26.1%)大于B组(5例,9.1%),X2=3.867,P<0.05;A组与B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7、新生儿转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各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LUS瘢痕裂开的独立影响因素;LUS厚度回归系数(β)为-3.78,标准误为1.183,OR值为0.023,P为0.001;术前宫缩回归系数(β)为1.953,标准误为0.845,OR值为7.050,P为0.021;既往CS次数回归系数(β)为1.354,标准误为0.713,OR值为3.872,P为0.048。6、A组LUS厚度、T2WI信号强度比、LUS厚度与既往CS次数及术前宫缩三者联合检测得出ROC曲线结果显示:LUS厚度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2.10mm,此时AUC(the area under the curve)为0.898,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1.2%;T2WI信号强度比预测子宫瘢痕裂开临界值为0.936,此时AUC为0.667,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45.5%;LUS厚度与术前宫缩及既往CS次数三者联合检测AUC为0.936,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5.5%。结论1、既往有CS史与无CS史、不同孕周组间孕妇妊娠晚期LUS厚度有明显差异;有CS孕妇LUS厚度受孕周影响不大;而无CS孕妇LUS厚度受产次、孕周影响,具有良好的延展性;2、LUS厚度、术前宫缩、既往CS次数是不完全子宫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子宫发生不完全破裂更易导致不良母婴结局;3、利用MRI可以预测不完全子宫破裂,LUS厚度临界值为2.10mm,T2WI信号强度比临界值为0.936,三个独立影响因素联合检测可信度最高。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基于三维共培养体系,将不同代数的猪关节软骨细胞(ACs)转染后与小鼠胚胎瘤细胞(ATDC5)包裹在水凝胶中以建立可有效释放生长因子的共培养体系,探索不同代数软骨细胞对生长因子释放的影响规律及共培养体系中ATDC5细胞的成软骨分化效果的影响。方法一、小鼠胚胎瘤细胞与猪软骨细胞的获取及、培养及传代小鼠胚胎瘤细胞购自美国圣地亚哥的百奇生物公司,置于含有ATDC5培养液的150cm2培养瓶中进行培
学位
目的:同步放化疗是宫颈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肿瘤治疗疗效、改善预后的同时也增加了血液学毒性。宫颈癌同步放化疗血液学毒性发生率高,导致部分患者不能完成或不能按时完成规范化治疗,影响肿瘤治疗疗效,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提前识别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容易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可以为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化疗剂量及是否提前干预提供参考依据,减少血液学毒性的发生,使治疗能顺利进行。关于预测宫
研究背景与目的研究背景:脊柱转移瘤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继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脊柱恶性肿瘤的95%以上,远高于其他脊柱原发性肿瘤。脊柱转移瘤易引起顽固性骨痛、椎体骨折塌陷及截瘫,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于伴有症状的脊柱转移瘤患者,积极的姑息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但转移瘤因原发灶异质性、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及转移发生的部位差异,手术治疗的效果差异明显。目前常用的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头颈部恶性肿瘤,由于其种族、地理分布、病理及生物学特征的独特性,使其与其他头颈部肿瘤有着极大区别。目前,来自国际抗癌协会/美国联合癌症委员会(UICC/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仍然是鼻咽癌患者预后预测和治疗指导的主要标准。然而,TNM分期系统仅是从解剖学角度为患者提供预后分析及疗效评价,并且相同TN
学位
目的子痫前期的围生期不良结局为多个靶器官功能障碍,在心血管方面则会出现左心功能减退现象,严重的孕妇甚至出现左心衰竭。本研究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行左室心肌功能测定,并分析并分析影响左室心肌应变率的因素,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子痫前期患者左室心肌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子痫前期患者评估左室心肌功能损伤提供诊疗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定期
研究背景GDF9与BMP15属于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superfamily,是卵母细胞分泌因子,通过内分泌或者旁分泌的方式驱动早期卵泡发育,二者具有高度氨基酸同源性,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称为Cumulin,通过SMAD2/3途径调节卵丘细胞的扩张,调控卵母细胞的发育。卵丘细胞的扩张对于排卵至关重要,由颗粒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引起,该过程受LH非直接作用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