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金鹰奖、飞天奖获奖作品为中心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的抗日题材电视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抗日题材也是创作者们青睐的题材,越来越多的女性角色也随之被描写和刻画,她们在荧屏的出现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的享受。本文以新世纪以来获得金鹰奖和飞天奖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类型和特质,她们被塑造的方法以及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原因,并对创作者对这些女性角色的塑造进行思考,从而系统研究抗日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  绪论部分简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对新世纪以来获得金鹰奖以及飞天奖的抗日题材电视剧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并确定了作为研究对象的13部作品,简单梳理了学者们对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研究以及国内外学者们对“媒介与性别”特别是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价值;第一章主要是对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分别简述了20世纪抗日材影视剧的发展脉络以及该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的变化,并对13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归纳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质,分析创作者是采用那些方法对女性形象进行塑造和描写的;第二章主要对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原因进行分析,新世纪以来,抗日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类型越来越丰富、性格特征越来越生动丰满,女性形象的塑造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政治环境、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受众的审美需求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第三章主要是分析了创作者在塑造这些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时的所表现出的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在男性权利规范下塑造被观看的女性,剥夺女性角色的主体意识和话语权力,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为了迎合受众的审美期待和欲望投射,将女性角色塑造成被消费、被观看的文化符号,女性形象成为被消费的商品;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在抗日题材电视剧应该塑造怎样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其他文献
期刊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一直是学界各领域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的概念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也是越谈越新。“大V”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造词,这一群体的异军
2015年,随“太阳大海荣成人”视觉识别系统主标志的正式发布,山东荣成正式走上了政府传播主导下的城市品牌化推介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