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章源于实用,唐以降,随着文人书画用印的广泛,和对印章独特审美价值的认定,逐步演变为一种艺术形式。而石质印材的发现和使用,更使得文人能够自主地进行篆刻艺术美的创造,摆脱了文人篆、工匠刻的治印模式,步入到文人自篆自刻的新阶段。篆刻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审美形式,就时间而言应该说要远远滞后于书法,而作为皆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篆刻在审美观的形成、审美价值的判断等诸方面,就不可能不受书法艺术的影响。笔意,原本属于书法艺术审美范畴,但篆刻艺术从它步入艺术自觉的一开始,就被文人视为篆刻文字之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广泛关注。而笔意论也正是随着印章文人化、艺术化的进程得以产生,并随着篆刻艺术的发展而嬗变,可以说不论是“宗汉”还是“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等印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主张皆与笔意论不无关系。本文以篆刻笔意论为切入点,以篆刻艺术笔意论的成因、发展嬗变过程为脉络,试图在篆刻艺术发展史的维度中对笔意论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从这一视域对篆刻艺术进行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