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社会,正以快速和迅猛的姿态充斥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比如:我们平时看的电视,电影院看的电影,上网时浏览的图片和视频等。在如今这个新图像时代,影像叙事也必定会随之发生改变。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刚一开始出现就呈现出反叛的状态,他们的影像叙事与上一代导演完全不同,甚至从很大程度上来讲,他们的叙事都处在主流话语的缝隙之中。 他们创作的影片,没有因为要向市场妥协而制作脱离现实的作品。他们更注重那些由于社会、文化禁忌而不能去表达的社会现实,这更加表现出他们敢于面对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勇气和诚意。他们电影选择的主题是城市中的失业的年轻人、妓女、小偷等边缘人物;在电影的叙事的策略中,他们经常在影片人物中纳入他们的人身经验,一定程度上有传记的味道;在影像风格方面,第六代电影导演注重能表达真实生活的语言、色彩以及光线,在他们电影中广泛使用长镜头构成纪录片风格的方法。他们讲究是以电影为介质,研究当代都市常见的/边缘人的生活常态,他们的电影将新一代年轻人中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混乱真实地反映出来。 本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分析,试图探讨在消费社会大背景之下,他们的作品中影像叙事对新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当今“内容为王”的消费时代中,第六代导演依然坚守人本主义精神,根植于平凡人的不平凡事,深度挖掘人性闪光点,通过视觉影响表达对人性的关怀。他们异于主流市场,又承受市场压力,他们在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矛盾中求得生存。虽然目前看来他们依然徘徊在体制内外的边缘,但他们的作品正是对消费社会中利益至上价值观的摒弃的影像化反映,是对被消费化的视觉符号人文化的重新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