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正全面推进。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资金投入,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雨洪调蓄作用,解决目前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城市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协调水文化遗产保护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系,促进水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论文剖析了水文化建设、水文化遗产保护和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总体策略,并以北京市通州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有四点:(1)运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海绵城市建设能促进水文化遗产功能的维持与恢复,并完善水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体系,同时海绵城市的不当建设,如忽视传统河岸结构和文化元素,而对水文化遗产造成破坏;(2)水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发挥雨洪调蓄作用,而且能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提供启示以及充实海绵城市建设内涵;(3)古代城市治水和现代海绵城市在建设理念、技术措施、建设目的上有相似之处,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海绵城市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2)基于案例分析、专家问卷和专家访谈,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方案缺乏清晰的水文化建设思路,主要原因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没有对水文化遗产进行界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服务团队又缺乏有文化遗产背景的专业人员;(2)当前我国水文化遗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者在法律法规体系、政策制度、规划、设计方面缺乏融合;(3)水文化遗产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专家普遍支持的保护和利用策略主要是“相关法规的衔接与充实;海绵城市相关规划中提出水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上加强与文物保护及相关部门合作,对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和完善,避免条块分割;在海绵城市绩效考核中纳入水文化遗产类指标”这四方面。(3)对如何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总体策略。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等方面,构建了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框架。法律法规从中央、地方及部门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策略;政策制度主要强化了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对资金、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规划层面上将水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以便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实施;在设计层面强调水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和其材料在海绵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此外,也对组建多专业技术团队、宣传和教育等其它途径进行了分析。(4)以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北京市通州区为例,对包括运河水文化遗产、农业灌渠水文化遗产在内的水文化遗产体系的构成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并从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划等方面就通州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优化策略,通州农业灌渠系统在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具有防洪排涝,文化服务、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但同时面临衰败的危险,对其保护迫在眉睫,提出了通州农业灌渠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水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中水文化的塑造、城市人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