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禾丛生芽再生体系的建立和转betA/als基因植株的产生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iang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zs L.)属冷季型草坪草,是温带地区重要的草种之一。它具有色美、抗寒能力强、耐荫、耐修剪等优点,在我国北方地区多被用作建坪草种。草地早熟禾具有一些自身的缺点,如易受病虫危害、不耐炎热、耐高低温能力差、抗旱力不强等。这些不良性状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基因转化的手段得到改良。草地早熟禾遗传转化中常用的受体体系存在着植株再生困难、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发生频率高等缺点,严重制约了早熟禾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的发展。因此,建立一种快速、高效而又不受基因型限制的转化受体系统对于早熟禾遗传转化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种子苗茎尖为外植体,建立了丛生芽再生体系。该体系是将草地早熟禾种子进行表面消毒,暗培养获得黄化小苗,切取茎尖(含胚轴和生长点)在附加2,4-D和6-BA的起始培养基上诱导形成基部膨大即分生细胞团和小愈伤(MCCSC),切下MCCSC转至附加6-BA的苗诱导培养基上形成丛生芽。研究表明不同激素浓度组合、MCCSC的诱导时间及光照等对丛生芽形成影响较大。茎尖在附加1-3mg/L 6-BA和0.2-1.0mg/L 2,4-D的起始培养基中培养20天,将MCCSC切下转至含1-3mg/L 6-BA的丛生芽形成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频率最高(大于70%),每丛芽数也最多(15.20个/丛)。 本工作对丛生芽发生途径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起始培养基中形成的基部膨大是由胚轴和生长点细胞增殖而形成的分生细胞团以及小愈伤组成的。当MCCSC转至苗诱导培养基中后,分生细胞团部位出现了芽原基和叶原基,继续培养,芽原基部位发育形成了浓密的芽丛。 本研究以三个草地早熟禾栽培品种奖品(Award)、午夜(Midnight)、新哥来得(NuGlade)的丛生芽芽尖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该体系先培养早熟禾丛生芽8-10天,再将早熟禾丛生芽切至暴露出芽尖生长点,与农杆菌菌液浸染,同时在0.5×10~5Pa负压下处理5min,无菌滤纸略吸小芽块上的残留菌液后,于苗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3天,然后转移到加有100mg/L头孢霉素的抑菌培养基上培养8天,再转移到加有5-7mg/L绿磺隆的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50 ~ 60岁为高发人群.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术是当前临床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该术式切口较大,术后易诱发皮瓣坏死、积血、积液等并发症[1].本文
期刊
目的:初步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上皮肿瘤细胞MFC荷瘤小鼠的抑瘤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20 mL/kg)和CⅡ-3组(200 mg/kg),每组6只.在小鼠右侧腋下
本实验室大规模的cDNA克隆与测序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全长基因库。借助大量的生物信息学手段,我们试图从这些库中去筛选与重要的生理途径及人类疾病可能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研究。
河北省灵寿县石材业协会张锁芹会长对青岛国际石材展十分信任,2013年他以河北灵寿县宏泽石材的名义参与,当时仅定两个展位,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客户非常喜欢所带的产品。因此在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第二炮兵某旅党委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坚持全程解决问题与集中解决问题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党委机关的问题与解决部队存在的问题相
厅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各级党组织:经厅党组研究并征得省委督导组同意,现将《云南省教育厅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云南省教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HTA)方法学指南,为我国HTA方法学指南的科学制订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国际指南网络以及26个国家的政府及学术组
吸血蝙蝠唾液纤溶酶原激活剂(Bat-PA),来源于南美洲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的唾液,是一种t-PA类似物。该类似物共有四种形式,分别为:DSPAα1、DSPAα2、DSPAβ、DSPAγ,其中对DSPAα1(Bat-PA(H))的研究最多,其纤溶活性也最高,DSPAα1是由477个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蛋白,与t-PA分子有85%的同源性,区别在于它不具有t-PA分子的kri
脑创伤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极高,目前人们已经清楚其病理学改变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两个阶段,由于原发性损伤的不可逆性,采取多种手段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脑损伤及其
德国科学家Lorenz Hiltner在1904年首先提出了根际(Rhizosphere)的概念,用于描述植物根系周围的微区土壤。在根际微区内,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