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长河,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地位,原作与译作关系,翻译标准等方面提出了质疑。时至今日,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翻译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渐渐地意识到它们都是独立而值得研究的课题。将女性主义纳入学术视野,无疑对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都将产生巨影响,把女性主义与翻译联系具有十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首先从翻译与女性的历史渊源出发,探究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与语言、翻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在翻译中,为了使女性在语言中尽量显现,并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女性主义翻译观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独创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者通过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劫持将这三种手段干预到原文之中。她们极力提倡叛逆性翻译,最大程度地抛弃男性表达方式,通过变革性别语言来发出女性的声音,强调女性对翻译的驾驭与对文本的操纵,用以颠覆男性特权对女性翻译的控制。通过选取杨苡与方平的《呼啸山庄》译本为例,采取比较论证和译本分析的方法对女性主义在翻译中的体现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男性和女性,原作和译作,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比较,发现杨苡在处理译本过程中有时候自然显露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女性意识,而大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标准的父权语言。她以男性的眼光来理解原文,并使用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来描述小说中的女性。杨苡从男性的角度来理解原文,并且使用男性的标准语言来撰写译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她在译本中体现了男性身份。相反方平的译本中有很多地方则是采用了女性话语来表达原作中的女性意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男性翻译者还是女性翻译者,处理译作时都不再抱有过于极端的态度,而是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试图消除人类处境的对立两级,阴与阳,男与女,感性与理性,混沌与区别等二元的对立与分离,代之以相互补充的伙伴关系。同样,在翻译当中,原作和译作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做到译者和作者的角色互换。男性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阴柔之美,女性译者在翻译男性作家的作品的时候传递阳刚之气。如果这样,译作一定是天作之合。这也是翻译界中一种雌雄同体的理想,这种雌雄同体的理想不仅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大大促进了翻译多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