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容量等禀赋优势,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张,并如同催化剂般带动了国内的经济增长。通过融入不断扩大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国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2010年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3年更是超过美国坐上了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头把交椅。在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制造业的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而且制成品的出口增速快于所有货物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中国制造业部门的高速成长已经带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然而,隐藏在良好数据背后的出口结构问题日益突出,数量扩张性的浅层次对外贸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的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业亟待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但是这种改变又不能脱离世界市场,因此有必要摸索出一条通过加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改变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利益的道路。现有的关于出口结构的文献,主要对于一国出口的“二元边际”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出口扩展边际的增长应是一国出口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却鲜有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投入产出关系,对中国制造业最终品的增长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在目前国际市场深入融合的背景下,以零部件贸易为主要内容的中间产品贸易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通过中间品贸易的发展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专业于生产贸易链上不同环节和不同零部件的生产,这不仅会作用于经济体内部的生产,更会对一国的出口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基于国际生产分割的角度,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品进口和最终品出口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本文在新新贸易理论的框架下,构造了一个多个国家,两个部门,一种要素一种中间品投入的理论模型,明确地梳理出中间品进口促进了最终品出口的机制,并且将这一机制深化,指出了中间品对不同的出口增长方式即出口的二元边际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本文根据联合国和中国工业行业标准的分类对应,将产品层面的细分贸易数据归纳到中国七大制造业项下并区分中间品的进口和最终品的出口进行分析,以期验证中间品进口对于最终品出口是否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强调这一作用发挥的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以中间品进口为切入点来研究促进最终品出口的影响机制和对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这样做可以充分考虑国际生产分割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这一角度客观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的第四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这一微观主体入手分两个层次对于中间品进口的影响机制和积极作用给出了理论解释:首先,将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行为内生化,全面地考虑企业进口地位(包括中问品进口规模、进口种类、进口来源地等)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而揭示出中间产品进口通过补偿渠道和技术转移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增大其出口选择的内在机理,但在开放条件下,贸易的固定成本也会对于中间品进口作用的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通过推导本文可以得到一个生产率的临界值,只有生产率较高和进口固定成本相对较低的才能充分贸易,才能通过进口中间品提升了自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竞争力又提高了出口地位,坐享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利润;更进一步地,本文又将中间品进口的影响延伸至最终品出口结构,从理论推导上,本文发现,企业的进口地位对于最终品出口的二元边际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对于扩展边际的影响更为广泛,证实在全球生产网络框架下,通过利用和整合网络内部资源促进出口方式转型升级的科学性。2、从计量的角度,中间品进口对于最终品出口及出口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普遍,且多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来促进的。鉴于最终资本品生产的特殊性更能代表中间品贸易的影响机制,所以本文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关联海关协调编码数据、联合国分产品大类的贸易数据和中国工业行业分类标准,整理出行业层面HS六分位的最终资本品和零部件的贸易数据用以考察在整个中国制造业行业中零部件进口的影响机制以及TFP的传导作用。计量结果显示: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整体而言,零部件进口能够提高最终品的出口选择,且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传导的;从制造业各行业层面,部分市场开放程度较高,且进口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较低的行业更容易通过进口提升行业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最终品资本品的出口,也有少数行业没有能够从零部件进口的过程中获得生产能力的提升,甚至对于最终资本品的出口还有一定的促退作用,但这样的行业还是会通过增加零部件进口的种类,生产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求来达到参与竞争、获得利润的目的;从出口增长方式上讲,零部件的进口,尤其是在地理方位和产品种类上的扩展更有利于出口扩展边际的扩张,有利于出口增长方式的优化和升级。3、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范畴,从零部件进口和最终资本品出口两个方向上对于贸易的二元边际进行分解,找到中国出口在结构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在若干贸易二元边际分解指标中,本文的第六章选择了应用AP方法将中国制造业中不同产品大类在不同贸易方向上的贸易总额分解成贸易深化和贸易广化,更进一步地又将贸易广化继续细分为产品广化和地理广化,并对相应的贸易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对比。经过对比发现在无论是最终资本品的出口还是零部件的进口,中国对外贸易仍是以贸易深化,即老产品老市场方向上的拓展为主,而贸易广化,尤其是产品广化的规模则非常小,但是零部件进口广化的比例也大于最终资本品出口的广化程度,这是中国更近一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生动体现,但也是中国对外贸易获得较少贸易利益的原因所在。4、中国制造业充分利用生产网络内部资源、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路径:通过降低贸易壁垒,积极试行自贸区战略,鼓励企业提高自身的进口贸易地位;通过建立健全创新体制,促进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的增强;制定适当的产业政策,引导中间品进口种类和方向的调整,从而在宏观上促进中间品进口对最终资本品出口,尤其是出口扩展边际的积极作用。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断培育并完善自身的价值链,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