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凸显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博物馆则是校外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有着丰富的可利用价值。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青少年是博物馆公众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对博物馆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丰富历史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促进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无锡博物院是博物馆、革命陈列馆和科普馆“三馆合一”的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院,拥有全国最大的科普体验馆与虚拟西方艺术馆,可利用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本文在分类梳理博物馆资源的基础上与历史课程内容相结合,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案例,进一步挖掘博物馆的课程资源,提供对博物馆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思路与开发步骤,加强无锡市区中学与博物院的校馆合作。在论文结构上,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首先从素材性与条件性两方面对无锡博物院文博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表格的形式具体分析可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文博资源,为之后的教学活动设计做铺垫。同时,通过本次梳理,有助于增进学校对博物馆资源的价值认同以及拓宽乡土资源在历史课程资源中的应用。第二部分结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就学生如何利用无锡博物院虚拟西方艺术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学法指导。站在新课程改革和校馆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设计“摇曳的古韵——美丽女孩之簪钗记”和“从雕版印刷到激光照排”两项主题活动,并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详细阐述,来探索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方式。第三部分主要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利用文博资源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历史教师作为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自身素质决定了其主动开发博物馆资源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与发展多元智能的需求应得到满足;加强校馆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