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项目的数字化开发与研究——以深圳市级开丁节项目为例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来源于传承,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已经退到我们生活的影子里,各国政府都急切的开始关注文化产业,希望借助新媒体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该国或者该区域的非遗资源,透过文化渠道更多的获得认可度,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理念植入其他地区。  本课题就是针对深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丁节单项项目进行探讨,拟找出其代表深圳的文化特点,并借助数字化平台,来达到快速宣传的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许多人看来就是在博物馆或者图书馆的文献或者“古董”,其实不然,非遗是过去的人类经验与人类生存发展、探究自然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是经过时间筛选,有着文化脉络的延续。  本课题对于深圳南山区蛇口渔二村开丁节的探究,也是对于深圳历史的探究,对于了解深圳文化有着一定意义。笔者就国内非遗的分类方式、国内外非遗或非遗近似项的保护措施进行调查统计,拟解决适用于民俗项目的保护开发方式。  并借助人类学、社会学的调研方法,结合设计学科经验,进行尝试,对于传统的非遗资源从纯保护工作到建树性开发。使得非遗资源不再是仅仅被收录在非遗名录中,而是对本区域形成向心力,带动经济发展,和形成文化标签与加强政府文化职能。  笔者通过尝试,开发传统非遗资源,借助绘本等形式在数字化平台推广,找到跨学科的文化推广方式,使用当下最成熟、普及的技术将传统文化用新的方式,打开新的路径。  过去三十年中国民俗有着突飞猛进的跨越,“民”的需求已经越来越重要,故只有将民俗这一学科作为影响真实生活的显学来看待,才能使民俗发挥真正作用,因为只有“民”才是生活的真实承担者。民俗学的价值应该与公民集体价值相结合,才能体现其生命力。因为民俗是各个区域族裔群体对文化传承、发扬的具象科学。  进行数字化非遗开发,就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民”的需求与继承的发扬,也是现代人为以后书写传统。  根据一个人生仪礼类的民俗活动,推导当地的文化,了解其生活。并找寻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传承其有益的部分,找到其在现在被需要的方向,以此反向推导其文化职能。  并为今后同类非遗资源的保护开发工作,提供一种可行性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自由节奏Rubato被称为有表情的节奏或速度的变化。从文献的收集情况来看,人们对于Rubato研究多停留于它的简单识别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感性认识,缺乏综合详尽的音乐理论分析与研
期刊
期刊
期刊
钗头凤宋·陆游红酥手~1,黄滕酒~2,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3,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4;桃花落,闲池阁,山盟~5虽在,锦书~6难托,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需要把自然界的真实物象转变成具体的画面符号,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作品的风格和艺术高度。本文即对此问题进行探究,内容涉及青绿山
装饰绘画是一个贴近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她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画种。但又与这些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相互影响、学习、吸取中共同发展。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