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汇率对一国协调内外部均衡的作用日益凸显。在现行的国际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通过多种政策和手段干预外汇市场,使得汇率水平朝着自己的政策目标发展。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并轨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尤其是在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加速了升值的进程。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程度逐渐加深,跨境资本流动加剧,这一切都对央行干预外汇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数据显示央行在我国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和干预的有效性,也无从得知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究竟面临多大的升值压力。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是衡量一种货币在市场上的超额需求,通过建立模型即可测算出某种货币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政府的干预指数,从而可以较为准确的测算一种货币所面临的升值压力或贬值压力。本文通过借鉴已有的模型,对1996-2011年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压力和央行的干预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人民币在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进程中,在跨境资本的流动性冲击下,面临的升值压力是与日俱增的,而政府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步进程中的干预力度一直都是很强的。进而,本文基于人民币的外汇市场压力对中央银行冲销式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央行的冲销式干预能有效的调节实际汇率,使实际汇率逐渐向均衡汇率慢慢接近,然而央行的强干预力度却无法改变人民币长期来的升值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提高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