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设计了两个试验:一是以15个不同来源的双低油菜品种(系)为材料,设置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研究油菜高产群体密度及产量构成等性状的动态变化,探讨密植条件下油菜高产群体的冠层结构;二是利用三个不同株型油菜品种(系)材料,在30万株/hm2、60万株/hm2、90万株/hm2和120万株/hm2四个种植密度水平下,通过人工去除主花序和人工去除腋芽改变油菜固有株型,研究人工改型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通过以上两个试验对密植条件下油菜理想冠层结构的研究,为密植条件下油菜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减少油菜高产育种中的盲目性。研究结果如下:1、油菜高产群体密度15个双低油菜品种(系),在15万、30万、45万、60万和75万株/hm2五个种植密度水平下,产量随密度增加变化规律一致为先增加后降低,只是不同株型品种最高产量值的最适密度不同,但高产群体密度分布在30-60万株/hm2之间,其中7个品种在密度3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3个品种在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5个品种在密度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油菜高产条件下各农艺性状对产量重要性研究将15个品种在30-60万株/hm2高产密度区间小区产量与各农艺性状关联进行灰色关联梯度分析,得到各性状对油菜产量重要性为: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分枝角果数>株高>每角粒数>分枝千粒重>单角籽粒重>分枝高度>单位面积花序数>单株分枝产量>密度>主花序角果数>主花序千粒重>单株主花序产量。3、油菜产量构成性状随密度变化趋势15个品种在密度15-75万株/hm2范围内,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数和主花序数之和)和单位面积角果数随密度提高增加趋势变缓,最大值时密度集中在60-75万株/hm2之间,其中:广源58和华杂6号两个品种在密度60万株/hm2时单位面积花序数最高,其余13个品种在密度75万株/hm2时单位面积花序数最多;单位面积角果数最高时密度为60万株/hm2时有9个品种,其余6个品种单位面积角果数最高时密度为75万株/hm2。油菜每角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略为降低,变化幅度不明显,单角籽粒重随密度增加呈下降趋势。4、人工改变冠层结构对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密度在30-120万株/hm2条件下,三个不同株型代表品种人工改型去除腋芽和去除主花序后的产量变化规律一致为先升高后降低,产量最大值都出现在60-9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只是不同改型处理后的产量最高值的密度不同:去除主花序后,产量最高值时密度为60万株/hm2,去除腋芽后,产量最高值时密度为90万株/hm2。将密度水平平均为75万株/hm2,人工改型处理与CK相比:仅保留主花序后,主花序千粒重、每角粒数、单角果籽粒重及主花序产量均高于CK,但三个品种小区平均产量均低于CK;去除主花序仅保留分枝后,分枝数和分枝千粒重与CK相比增加,但不同品种单位面积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小区产量增减不同,仅分枝优势相对较强的华杂9号的分枝数、单位面积花序数、分枝角果数、分枝单株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产量比CK高出4.02%。5、油菜理想冠层结构油菜在现有叶型结构条件下,提高油菜密度潜力有限,油菜要获得高产主要还是要依靠分枝数和分枝角果数,兼顾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将各产量构成潜力最大发挥,油菜每亩产量理论值可达697公斤,单杆或少分枝型是不可行的;要实现油菜超高密度增产潜力,必须优化叶型结构,提高光合效率,统筹叶型结构和冠层结构的同步改良。